无人机“闪送”、打“飞的”通勤、坐观光直升机“兜风”……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正随着长三角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支持不断强化、科技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供给侧与消费端齐头并进的背景下,长三角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标“天空之城”
根据《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上海将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同时,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青浦区作为全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是上海市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承载区。根据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海市新城发展行动方案》,“北斗与低空经济”是青浦新城的重点特色产业细分赛道。
目前,青浦区正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构建“3+3+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作为百亿级产业集群,青浦区将加快研究低空经济专项扶持政策,深化与高校合作,构建“场景+技术+人才”的融合创新生态,打造涵盖整机研制、零部件制造、场景应用、保障服务等环节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依托“双轨交”交通网络、2000亩储备用地及“AI+低空经济”产业赛道,青浦区正打造低空智造核心承载区。青浦工业园区副总经理李军介绍,园区已集聚了普惠发动机、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法荷航空等龙头企业。未来,园区将立足化工新材料优势,联动新能源产业,重点引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及轻量化合金、固态电池、高精度导航芯片等相关企业;聚焦航空部件制造与维修、卫星装备细分赛道,推动航空及低空产业链升级;借助北斗导航等相关产业基础,引进工业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与此同时,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亦积极发挥区域性节点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联动青浦、长宁、闵行等区域,依托临空经济人才以及科研高校等集聚优势,吸引创新企业总部、运营企业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等落户。
从“政策布局”到“场景深耕”
在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在落地。
以文旅行业为例,近年来,“低空经济+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业态,为传统旅游业注入活力。
从上海到浙江舟山的嵊泗列岛,除了传统的轮渡,如今又多了一条低空文旅航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条航线刷新了游客的出行体验。航线从上海临港滨河文化公园起飞,抵达嵊泗后,乘客不仅能在景区尽情观光游览,还能当晚入住嵊泗海岛酒店,第二天再搭乘直升机轻松返回上海,单程飞行时间仅约半小时。
无独有偶,4月25日,上海崇明区低空旅游项目在长兴岛太酷未来村正式启动。这是崇明首条低空载客直升机游览航线,为游客带来了空中看崇明的全新视角。随着起飞指令下达,螺旋桨高速旋转,“贝尔505”直升机缓缓升空,载着1名飞行员和4名乘客,爬升至150米高度进行空中游览。乘客们在直升机上俯瞰青草沙水库、上海长江大桥、长兴岛郊野公园等标志性景点,尽享别样风光。
在交通领域,低空经济的应用更为广泛。
早在去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开通了江苏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的航线,这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条在繁忙运输机场10公里控制区内常态化运行的接驳航线,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交通网络。
今年3月18日,两架直升机从上海虹桥商务区腾空而起,一南一北划向嘉兴、苏州的天空,标志着长三角首条跨省低空载客航线网络化运行正式启航。这条连接上海、嘉兴、苏州的“黄金三角”航线,最高时速达230公里,通行效率是地面交通的3倍以上,为区域间的人员往来和商务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
事实上,低空经济在长三角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载人飞行,已渗透至城市治理的各个角落。在南京市浦口区,无人机常态化巡航覆盖长江沿线98公里,取代了50%的船巡工作量,年耗油节省资金达1500万元;江苏首条空中送血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大大缩短了血液等医疗物资的配送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如果说,2024年是低空经济发展元年,那么,2025年就是低空经济应用元年,尤其是在各类场景应用上,要更常态化。”峰飞航空品牌总监钟瑞花表示,长三角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高地,不仅拥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还蕴含丰富的终端场景,“目前,峰飞航空在长三角多地均有布局,上海研发中心聚焦飞控航电研发、算法等高技术领域,昆山定位为总装基地、试飞场地及部分模组业务,合肥华东区域总部未来将聚焦总装、测试、交付、展示及运营场景打造等环节。下一步,峰飞还将在浙江和其他地区开展新的布局”。
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待突破
2024年11月7日,《长三角低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苏州共识》签署,明确构建“技术攻关、场景创新、基础设施、飞行管理”六大协同体系,并设立20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当天,低空产业联盟长三角分盟成立,旨在夯实低空行业组织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发挥长三角地区低空产业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不过,在采访中,多家低空经济企业提出,希望市级层面能在顶层设计上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多部门协同合作,将政策方案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以无人机商业化运营为例,上海当前面临操作瓶颈,如无人机大秀商业内容的审核部门不明确,企业申请时常感到困惑。建议可参考深圳、苏州等城市成立市级低空经济专班,专门应对新兴业态的运营需求。
“多年来,一些文旅场景运营过低空旅游项目,部分项目实现了体验和收益‘双丰收’,也有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低空经济+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和探索期,仍需经历多元化场景的试验。除了消费者关心的性价比外,合规性、安全性等因素有待进一步成熟。”一家从事无人机领域的初创型企业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上海城市区位和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在空域管理方面有着比一般城市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突破难度较高。
该负责人表示,国内低空经济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核心痛点之一是低空经济企业和想发展低空经济的城市普遍面临早期投入较大的挑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牵头、着眼长远进行投入。
“目前来看,上海在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探索相对保守,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空域资源的释放、应用场景的打开、产业技术的成熟以及规模化成本的下降。”该负责人说,低空经济要想发展并有所突破,低空载人服务不应仅是少数人的专属体验,而应成为大众可负担的交通工具或观光方式。目前,上海的低空载人文旅项目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在定价体系优化、客流量提升及空域进一步开放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