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公募基金行业引发强烈关注,其中一个重点是将基金经理薪酬和业绩挂钩,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回顾近三年来的市场,有哪些基金经理取得了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可以适当加点薪了?
我们统计了近三年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挑出几个典型的来看一下,这些值得加薪的基金经理超越基准的背后,有哪些秘诀。
股票型基金优秀代表

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5.5.7
1、陈颖:科技行业的掘金者
在股票型基金中,陈颖管理的金鹰科技创新高居榜首,近三年超越基准85.96%。不仅如此,陈颖在管的金鹰核心资源、金鹰红利价值近三年也均明显超越基准。
陈颖目前在管五只基金,总规模超过72亿,其持仓中科技创新含量较高,基金经理重点关注AI产业链、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和SOC行业。在去年底的访谈中,陈颖曾表示,将重点关注科技和消费,他认为2025年将是AI应用落地比较大的年份。
今年基金一季报显示,其代表产品金鹰科技创新重仓了软件、自动化设备等一系列AI产业链相关股票,带来了一定的超额收益。其持仓集中度不高,前十大重仓股占净值比例约32%。
作为典型的成长行业,科技股进攻性往往较强,但风险波动较大,估值难以衡量。在陈颖看来,分析新兴产业的时候,需要去关注它所处的阶段是0~1还是1到N的阶段。同时需要关注产业和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速的表现情况,最后结合产业的发展空间,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他会在估值低的时候逐步配置,在估值出现泡沫时进行一定的利润兑现。
在成长股之外,陈颖也会适当配置一些红利蓝筹股,对组合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比如金鹰红利价值此前就配置了保险和券商相关股票,不过一季报显示,保险和券商已经退出持仓的前十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传媒类股票。
2、孙权:科技板块的新生代基金经理
富国的基金经理孙权同样是一位TMT行业出身的基金经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硕毕业的他,2015年加入富国基金,当前在管产品2只,总规模超过了82亿。
其重仓股中很多是我们眼熟的明星公司——中芯国际、寒武纪、瑞芯微等都是受益于AI产业链的股票,前十大持仓占比47.37%,基本处于同类平均水平。其中寒武纪在去年二季度出现在重仓股中持有至今,中间进行了一定的波段操作。
作为富国自主培养起来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孙权自2022年管理基金以来,先后把握住了新能源和AI产业链的机会,其投资理念是在长期产业趋势好、空间大的赛道上,寻找景气度向上的细分方向中最具竞争力的公司。
今年一季报显示,其行业配置以TMT为主,基金经理写道:“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可能会推动上游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包括先进制程晶圆厂、存储厂和设备材料厂商,国内自主可控加速发展。”
3、金笑非:自上而下的医药投资选手
医药板块自2021年至今,表现一直低迷,然而在这样低迷的市场下,鹏华医药科技近三年业绩高达41.11%。基金经理金笑非自2016年6月管理产品至今,累计收益160.08%。
金笑非2012年加入鹏华基金,2016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目前在管规模约44亿。不同于很多医药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金笑非是金融出身,这让他的医药研究更多带有自上而下的视角,通过产业基本面的研究去做仓位择时,例如2021年下半年,金笑非通过自上而下得出看空医药的结论,将权益资产仓位压得很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医药行业的整体下跌。
“每年4月和10月是机构调仓冲动性最高的两个时间点。我们的大择时,每年也不会超过2次。2022年就做了1次,10月的那一把加仓。历史上,市场一半左右的胜负手,都出现在这两个时间点。”
仓位择时之外,金笑非的个股持有周期较长,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在2022年四季度进入其重仓股,一直持有至今。爱尔眼科自2019年一季度开始持有,一直到2023年三季度退出前十大。其重仓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占比66.01%。
在今年一季报里,基金经理写道:“一季度有表现机会的细分板块是创新药和AI医疗,其中创新药是我们长期看好且目前重仓的方向,所以整个一季度我们的操作不多,以逐步提高组合的进攻性作为调仓思路。AI医疗我们也是中期看好,后续找机会参与。”
4、马芳:以长期收益为目标的量化策略
马芳目前在管规模71.37亿,其管理的国金量化多因子近三年跑赢基准49.73%。
2016年,马芳加入国金基金,2020年开始管理产品。国金量化多因子以多策略框架为底层架构,基于价量、基本面、相关资讯等特征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训练,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组合,分散持仓,前十大持仓占比仅为13.69%。
不同于传统多因子量化模型,国金量化多因子不以坚守某些因子暴露作为收益获取源,而是通过构建量化模型预测个股超额、各类因子等的相对确定性投资机会,目标是力争获取相对持续超额收益。这也让产品在近年来不同市场风格下,取得了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
5、王平:基本面量化策略
同样是量化基金经理,招商王平的选股策略里包含了基本面思维,即基于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公司基本面信息,做出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此模型进行预测,这种偏价值投资的策略,使得其成为量化投资中独特的存在。
王平目前在管规模170.64亿,对于量化基金来说,规模的增长往往会对业绩带来一定影响,但招商量化精选近三年回报却高达47.90%。
不同于传统的量化投资,王平选择了基于基本面的量化策略,主要是因为在市场出现较大震荡时,传统的技术类量化策略可能出现失灵。
早年王平也更多采用技术因子,直到2017年,其管理的产品出现较大回撤,促使他决定转向基本面量化策略研究。
在选股上,王平强调性价比,通过PB-ROE模型选择那些低估值、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通过PB去寻找买点,在左侧建仓,同时通过其他因子的辅助,排除掉“低估值陷阱”的公司。
“基本面策略的好处在于,你知道底在什么位置,赚的是什么钱,解释性在哪,你也知道未来期望收益的分布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虽然收益可能会薄一点。”王平表示。
在大类资产上,基金经理不做择时,但持有个股较为分散,行业配置均衡,这使得其长期收益显著且风险可控。
6、鲍无可:深度价值的长跑老将
鲍无可近年来业绩备受市场关注,连续六年正收益的他,在过去几年这个波动较高的市场里,显得含金量更高。其持仓风格稳定,强调低估值,重仓股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本身就为组合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这也使得鲍无可在牛市里业绩往往不太亮眼,但在熊市里往往更抗跌。
作为深度价值的基金经理,鲍无可在成长股明显占优的2019、2020年业绩并不起眼,在各类榜单中很难看到他的身影,但在此后几年的市场里,稳定的业绩让他成为了市场的长跑健将。
鲍无可目前在管8只基金,总规模高达162亿,以管理时间最长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为例,自2014年6月任职以来,截至5月13日,任职回报高达378.19%。
过去一年,黄金股表现亮眼,基金报告显示,早在2022年4季度,紫金矿业就出现在鲍无可的重仓中,并不断加仓,从去年一季度开始陆续减仓,但依然位列重仓股第一,可以说是精准收获了紫金矿业近年来的涨幅。
鲍无可持股周期普遍较长,更强调公司基本面和估值,尽管一季度以DeepSeek为首的AI科技股表现亮眼,但并未出现在鲍无可的持仓中,在一季报里,他这样写道:“DeepSeek的能力追平OpenAI意味着Transformer这个技术红利已经被大家吃透,后续AI行业的技术发展还需要找到新的迭代点。如果没有新的迭代点,AI的能力可能就止步于当前状态,这对于大部分AI相关的公司都是不利的。对于未来技术进步,我们很难提前预判,只能紧密跟踪,积极应对。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鲍无可管理的多只基金增聘了新的基金经理,这也让他离职的风声传开,市场正普遍关注他的下一站。
混合型基金优秀代表

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5.5.7
1、缪玮彬:掘金小盘股
缪玮彬目前仅在管一只基金——金元顺安元启,自2017年11月任职以来,截至2025年5月13日,累计收益高达418.25%。在近三年这个整体低迷的市场里,该基金取得了87.44%的回报。
作为灵活配置型基金,基金经理在资产配置上有明显的择时,2018年三季度股票仓位降至2.71%,此后两个季度更是降到了0.27%,同时债券持有比例超过了50%。2019年二季度开始,基金经理逐步提升权益资产比例,整体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在2020年二三季度、2023年三四季度,基金经理也明显提升了债券资产的持有比例。
在权益资产上,缪玮彬持仓一直较为分散,一季报显示,金元顺安元启前十大持仓占比仅为8.93%,且多为小盘股,以至于市场一度认为其采取的是量化投资策略,但缪玮彬在2023年回应称,产品不是量化基金,而是一只由宏观驱动、大类资产轮动的主观投资基金,持股分散是为了降低风险。
实际上,缪玮彬确实也买过大盘股,2023年年报显示,他买入的赛轮轮胎、株冶集团、金诚信、宝信软件等均为大市值股票,2024年也买了银行、保险、白酒这类大蓝筹,但最新的一季报显示,他又回归了小盘股,前十大重仓市值均不超过100亿。
“坚持分散化投资,在股票和公司选择上关注持续盈利能力表现良好的公司和估值水平相对较具吸引力的公司,并根据相应的估值水平灵活调整配置。” 谈及投资秘诀,缪玮彬在季报中一如既往地寥寥几语。
2、翟相栋:行业轮动结合个股选择
翟相栋目前仅在管招商优势企业这一只基金,总规模100亿出头,近三年回报91.05%,从风格来看,基金经理主要以行业轮动为主,去年一季度,他在左侧低点买入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公司,并在三四季度陆续止盈。
2023年,翟相栋曾精准捕获了ChatGPT带来的机会,配置了算力芯片等公司,去年四季度也大幅增配了AI应用方向,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终端、智能驾驶及整车、机器人。
翟相栋做TMT研究出身,早年在中信建投担任TMT研究员,2020年加入招商基金,2022年开始管理基金。
在个股选择上,他喜欢持有既有预期又有业绩的个股。
“预期阶段往往涨幅最大,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但预期过高,会透支业绩,因为如果预期充分,未来业绩的增长,仅会消化估值,而不能带来股价上涨。如果是业绩能够超出预期,这样的个股性价比才高,是我重点挖掘的投资机会。” 他表示。
在他看来,超出预期的个股至少要满足三个增长逻辑中的一个:行业需求维持高增长;市占率持续提升;产品线和新业务持续突破,能不断找到新增长曲线。如果个股能同时满足三个逻辑,他就会考虑重仓持有。
3、刘元海:精准布局AI产业链机会
刘元海2004年获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盟东吴基金,早年他主要看科技和金融两大行业,2011年开始管理基金,目前在管规模74.24亿,其代表产品东吴移动互联近三年超越基准52.73%。该产品自2016年4月成立至今,累计回报211.60%。
过去一年,东吴移动互联主要配置在AI算力、AI硬件(电子半导体)以及汽车智能化三大方向上。
实际上,早在2022年ChatGPT发布时,刘元海就敏锐地意识到,一项“杀手级”技术可能出现了,此后他将关注重点聚焦于人工智能,2023年重点配置了AI算力和应用、电子半导体以及汽车智能化相关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超额收益。
在个股选择上,刘元海倾向于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三好”白马成长股——即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
在他看来,好行业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行业,而产品渗透率超10%则说明行业大概率将迈入快速增长期,同时要寻找靠谱的公司,管理层要知行合一。在价格上,他除了关注科技股的PE,也会关注其市值空间,因为科技股的成长性和业绩的爆发性可能会超预期。
“我们一般会先合理估算一下企业的远期利润,给企业一个合理的PE,之后再算一下企业的市值空间,跟当前的市值空间进行比较。如果这个空间值较大,那么即使企业目前的PE值很高,我们也不会太介意,因为后期企业的盈利预测被修正的概率比较大。” 他表示。
基金经理加薪秘诀
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年高波动的市场下,“能加薪”的基金经理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绝活”,有的是精准挖掘到了科技板块的机会,有的是擅长大类资产配置,有的精于行业轮动,有的是做好了风险控制,长期业绩优秀……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挖掘到这些基金经理可能才是一个难题。就连芒格也说,找到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太难了,他这辈子也只找到了一个。
对于我们而言,除了去看长期业绩这些数据指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见基金经理超额收益背后的原因,去选择投资风格适合自己的基金经理,这样我们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拿得住,长期来看,最终赚到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