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不到三个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将突破44.5%。
这一背景下,充分满足银发人群的消费需求,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也能带动银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结合上海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以及对长三角地区的吸引力来测算,上海银发经济的规模也有望达到万亿以上。
上海在多年前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银发产业的发展。2024年底,上海发布《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力争将银发经济的发展推动到更高层次。
对于上海的银发人群来说,他们的消费喜好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或其他城市的老人相比,具有更典型的时代偏好和城市特点,出现了不少新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年轻老年人”不断“加入”,他们的消费偏好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尽管市场上针对银发一族的消费类产品层出不穷,但经上观智库调研组的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银发人群的消费需求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照护型和兜底型,向品质化、社交化、智能化转型。然而,这一转型并未得到产业上下游和服务供应商的充分理解,仍有很多未得到满足的地方;而由此产生的多个新的消费场景,则可能成为产业未来的风口。
《“老龄化”的新答案——上海银发人群消费进化洞察》试图从具有典型意义的消费场景中,寻找开启上海万亿“银发经济”的金钥匙。



线下商场,对味儿了就有人气
根据调研,相较于线上平台消费,61.43%的老人更偏好在线下消费。但问题是,71.43%老人提出线下商场缺乏激发购物需求的商品,62%的老人认为商场“过于年轻化”,60%的老人认为“适老化不足”。
在线下商场日益衰退的今天,除了二次元之外,银发人群也许是另一个焕发新生的机会。
位于徐家汇的汇联商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去年3月,汇联商厦从“餐饮+零售”转型纯餐饮模式,引入老字号美食(如杏花楼、沈大成)、增设适老化设施(如大包房、面点档口),通过强化“市井烟火”特色,吸引银发族回流。
在餐饮柜台,商场保留了散称零拷的传统消费形式,契合中老年人注重实惠、按需购买的消费习惯,唤起他们往昔的生活记忆,增强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在社交方面,商场增加了KTV等娱乐设施,还举办了中老年会员的沙龙活动,抓住了老人的社交需求,给中老年人情感陪伴与人文关怀,从“适老化”向“无龄感”服务进阶,在老年客户中重新赢得了口碑。
接受调研的老年人中,还是存在大量线下购物的需求。比如在电商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老人存在“不知道去哪儿买老年人穿的衣服”的困扰,还有人认为“贵重商品,应该去线下买”。当然,老年人对商品价格也比较敏感。这些对于线下商场其实都提出了更高的运营要求和成本控制要求。
文娱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
我们访谈的上海老人以60-75岁为主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身体机能还不错,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社会参与度。在调查中,55.71%的老人每年会产生旅行消费,82%的老人一年内有出游经历。在老人消费构成中,14.29%老人会花费在老年教育上,20%老人为体育运动付费。文娱消费需求旺盛。
数据显示,今春旅游市场中,60岁以上出游人群占比近40%,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其中,出境游更受银发族青睐。比如春秋旅游就结合银发族喜爱的健康、文化、休闲体验,推出十余款满足退休人群聚会需求的“健康+文化”主题产品(如非遗体验、温泉疗养),销售效果良好。
除旅游之外,老年大学、老年培训机构等文化类消费场景,也在近年来呈现需求井喷的态势。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其课程涵盖传统艺术(书法、声乐)与现代技能(短视频制作、智能手机应用),2025年春季班非洲鼓、手机摄影等课程3分钟即被抢光,全年招生超2.5万人次。机构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成400多个基层学习点,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如插花课),既提升老年学生学习体验,也带动商业收益。
但是,调研组在现场走访中也了解到,面对老人们复合型、多元型的旺盛需求,这类文娱消费类产品的供给还不够丰富,提升银发消费有“瓶颈”。比如在旅行方面,很多老人都在跟团旅行时遭遇过“年龄门槛”的问题,这让他们想花钱也花不出去。而老年大学的课程,更是“一课难求”。如果能通过高龄老人保险、开发社群联动等方式突破这类消费“瓶颈”,相关消费的潜力还可以得到进一步释放。
养老照护,这些新趋势不容忽视
养老照护是银发经济中的基本面,在机器人、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出现了不一样的新需求。
记者调研发现,63.33%的老人需要生活辅助类智能设备,72%的老人可接受5000元价格区间内的智能养老产品。我们注意到,智能养老设备、短托服务等新的服务形式,正在挖掘养老照护方面新的消费潜力。
以傲鲨外骨骼机器人为例,其采用社区共享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单台设备成本6900元,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共享租赁投放”,单次费用仅为市价1/3,且纳入上海适老化改造目录,老年人可享家电补贴购买。该设备通过力学传感器提供30kg提重助力,帮助护工减负60%。不仅可以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行走,也可以帮助女性护工完成对脑瘫患者的转移护理,精准匹配老年群体对“安全护理”与“健康管理”的核心需求。
此外,“短托服务”已经成为新趋势。以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为例,针对90岁骨折老人肖阿婆的康复需求,提供3个月定制化短托服务,涵盖日常护理与专业康复训练,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
此类服务原本为解决节日保姆短缺而设,现已扩展至全年运营,覆盖子女出差、术后恢复等居家养老常见的四种情况,不仅解决家庭“照护真空”痛点,做到从临时托管到康复增值的消费场景延伸,通过体验推动长期消费转化,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养老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