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落地。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从价格与期限来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年利率1.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最长使用期限不超过3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居民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热情明显增强,但目前我国服务供给方面仍存在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服务产品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居民服务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通过加大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将推动服务消费领域加快补短板的步伐。”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此次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的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26家金融机构”)。政策执行至2027年年末。
范若滢告诉记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银发经济规模和潜力持续扩大,但养老服务普遍存在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问题,与银行信贷要求不匹配。由此,通过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强化金融对养老行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养老行业加快发展。
央行也指出,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其中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扩容的重要着力点。为提升和改善服务消费供给,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并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协同配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这项工具也是人民银行支持提振消费的一项创新举措。
中金公司认为,通过消费刺激政策以及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支持,叠加货币政策的配合,我国消费市场增长动能仍有待进一步释放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养老再贷款,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新政策工具是对前期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扩容和升级。
记者注意到,曾在2022年4月,人民银行设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期限1年,先期以试点方式开展,后拓展至全国。有分析称,此次新政策工具额度更大,支持领域更广,利率更低,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是对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扩容升级。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金融在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有望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
目前,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可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但在受访专家看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家仍然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
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沈建光对记者表示,我国提振消费还有增量空间,服务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两国服务消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差较大。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仅为17.9%,远低于美国的45.8%。从消费结构来看,这一差距同样明显,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整体消费的46.1%,而美国服务消费的占比高达68.5%。
“相较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不易透支未来消费能力,也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可以考虑推广至服务业,发挥服务消费潜力。”沈建光说。
5月9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还称,下一步将出台金融促消费一揽子政策举措。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消费的指导性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消费金融服务,着重从供给侧发力,强化对旅游、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重点服务消费领域的高质量供给,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金融支持力度。
范若滢认为,央行拟出台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消费金融政策从碎片化措施转向顶层设计,给予金融机构更明确的指导,构建金融支持消费的可持续运行体系。
民银研究称,后续看,稳外贸专项再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仍有望出台,以重点支持相关外贸企业及其上下游重点企业,配合财政政策共同稳住外贸,并有效拉动基建投资扩张,形成托底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