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瞄准“十五五”,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均密集部署“低空+”,而中西部第一大省也出手了——
5月13日,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以下简称“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发布沃飞长空AE200、中航(成都)无人机翼龙-2应急救援无人机、腾盾大型四发固定翼模块化无人机“双尾蝎D”、纵横固定翼无人值守机库JOS-C700等7款“四川造”低空产品,并现场解读《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低空16条”)。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淡忠奎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四川将每年统筹安排3亿元省级资金专项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对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最高补助60%,支持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最高奖励2000万元等。从场景落地到产业链打造,可谓一场真金白银式的“押注”。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地域广阔、需求丰富的四川,已经率先提出打造西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而透过这场产品发布会,一个隐形的产业逻辑正在显现,即场景是牵引、产业是根本、安全是前提。
而全力押注“低空”,又对这个中西部第一大省意味着什么?
“场景应用是牵引”
“泸州市合江县拥有竹林面积110万亩,居四川省县域第二。当地的车辋镇由于地形和交通的原因,70%的竹资源无法利用,我们就依托无人机搭建起空中走廊。和传统的人工方式相比,无人机运输距离提高了3倍、运输量提高了15倍,运输成本从400元下降到200元,竹资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70%。”四川洪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分享了“无人机让竹子飞出大山”的应用场景。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洪荒科技是全国第一家用无人机把竹资源从山上运下来的,当地政府也很看好这个场景。公司总部在泸州,在宜宾等川内城市乃至西南六省份都有业务布局,“像西藏的树苗运输、甘孜的水果运输、贵州的香蕉运输等涉及农村板块的低空经济的一些应用”。
这也是“四川造”低空经济产品应用场景加速释放的缩影。在会场外的广场上,中航(成都)无人机的翼龙-1G无人机、腾盾科技的大型双发无人运输机、沃飞长空的AE200等明星产品一字排开,吸引参会人员不断驻足询问,也反映出“四川造”明星产品加快应用落地的强烈信号。
“小鹰700是一款比较典型的通用飞机,实际上是把塞斯纳-172型飞机实现了国产化。它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飞行培训、航空物流、旅游观光等,可以飞1000公里,等于是从省会到每个县都可以覆盖。”四川航鲲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平表示,这款飞机市场应用空间很大,预计年底将拿到生产许可证,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
这些年,地质行业和低空经济的融合也很深入,四川省第九地质大队副队长祁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举例,从找矿、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多应用,“我们在灾害发生前会采用卫星、无人机以及地面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灾害发生后也会采用卫星的一些影像资料收集、无人机巡航等手段,尽最大努力把群众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
“场景应用是牵引”,四川表示,将持续深化拓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果,推动释放更多空域资源,完善飞行起降基础网络,推动更多“低空+”应用场景,发展低空观光、旅游、物流配送、城市外卖、医疗运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培育高等级专业低空服务运营主体,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行。
在产品发布会现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发布8条四川低空运输航线,其中包括4条载人航线,分别是川航通航投资公司运营的成都淮州—阆中古城航线,以及华夏飞滴公司运营的达州金垭—绵阳北川、达州金垭—重庆梁平、绵阳北川—重庆梁平航线,单程飞行时间分别约为60分钟、70分钟、30分钟和80分钟。
这也将成为四川拓展低空经济场景的重要支撑。
“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们觉得,成都或者说整个四川的无人机以及eVTOL整机制造,都是非常领先的,未来技术迭代更新的情况下,我们也会优先选择和‘四川造’无人机、eVTOL合作,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华夏飞滴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项目负责人冉航说道。
应用场景的“牵引”是低空经济跑通商业闭环的关键,而雄厚的研发制造实力也是四川发力低空经济的一大优势。四川拥有电子科大、川大、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以及成飞、成发、民航二所等国字号科研院所,低空经济高层次人才居全国前列,产业链条也较为完整。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自贡、彭州2个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聚集起中航无人机、腾盾、沃飞长空、纵横等50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重点企业,拥有无人机、有人机、固定翼、旋转翼、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全谱系产品,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超300亿元。
这也是四川打造西部低空经济高地的最大底气。在活动现场,四川省发改委主任代永波深入解读“低空16条”,以五组数据传递政策大礼包的“含金量”——
每年3亿元:每年统筹安排3亿元省级资金,专项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运营补助60%:鼓励市州广泛开展低空场景打造,对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最高补助60%;
攻关补助50%:开展低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50%的资金支持;
奖励2000万元:支持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最高奖励2000万元;
专项基金30亿元: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低空经济专项基金,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由此可见,“低空16条”的力度,其所涵盖的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科技攻关、低空制造、专项基金5大板块,将有力助推四川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加速发展。“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四川提出,将以圈链思维统筹资源,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建立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并形成以成都、自贡、绵阳等为主要承载地,德阳等10个市州为协同发展地的集聚发展格局。
比如,中发天信(崇州)新型航空发动机科研制造基地项目破土动工,绵阳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低空经济研究院,自贡建成全省唯一以无人机及通航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自贡航空产业园,核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引领能力持续提升。
四川提出,要进一步推动通信导航、飞行控制、航空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整机制造、航电系统和发动机等关键配套,强链延链补链,抢占低空载人飞行器、高能量密度航空电池等产业风口,构建高中低空、大中小微全谱系无人机产业体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主导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从一定程度而言,四川借助“低空16条”,全力“押注”低空,以全产业链推动低空经济集群化发展,向着西部低空经济高地的目标发起猛烈冲击。
“多维度支撑安全有序发展”
“8年前,四川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份,7800平方公里报备飞行,汇聚了200多家低空装备制造企业,69家通航企业,1419家无人机运营企业,通航有人机保有量全国第一。”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胡玉清说道。
这也是四川省低空运行管理试点对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的“牵引”作用。“飞起来”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早在2018年四川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形成环成都平原、贯通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
在活动现场,多位低空经济领域制造、运营企业高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物流、应急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时效的要求很高,希望地方政府、民航和军方进一步加强衔接,“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间,尽可能扩大飞的范围”。
事实上,这也是四川推动空域改革的重点方向。胡玉清表示,今年在当地军民航大力支持下,四川低空改革试点已经迈出新步伐,呈现三大亮点——
一是能放尽放,规划并初审通过了超过40万平方公里的报备空域,最大限度释放低空资源;
二是能飞尽飞,无论短途运输、物流配送,还是观光旅游、高端接驳,只要商业逻辑清晰、示范效应明显,在报备空域内提前1小时申报即飞;
三是能试尽试,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2026年6月底前均可申报试点,即报即评,只要安全和监管主体明确,方案可行即可试点。
目前,全省首批11个试点已正式通过评估。比如,绵阳探索低空运行安全管控能力建设试点,广元锁定飞行员和无人机飞手培训试点,遂宁开展应急救援飞行日常训练试点等。
根据规划,到2026年底,全省低空试点将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年飞行量超25万架次、13万小时,相当于2024年的5倍。这也传递出四川进一步抢占低空的决心,飞行量和飞行时间的倍增也必然离不开活跃的低空经济市场的支撑。
“我们起步比较早,已经基本覆盖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培训、销售以及应用场景都在做。”王飞表示,今年公司营收预计将达到1亿元左右,未来三年内预计达到5~8亿元。
这也是四川低空经济场景需求持续释放的缩影。而在王飞看来,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的安全监管非常重要,“这个行业跟普通行业不一样,如果监管不到位可能就会在安全方面产生非常大的隐患”。
“安全保障是发展的前提”,四川表示将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低空飞行联合监管,多维度支撑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针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飞行安全、飞行器安全等风险,积极完善政策法规和安全规范,探索制定低空制造、低空应用、低空保障等领域的标准,优化飞行数据的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服务监管体系,努力营造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尤其是今年9月,四川将上线试运行低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同步推进无人机反制体系建设,出台无人机安全管理实施意见,建立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确保低空“飞得起来,飞得高效,飞得安全”。
而这一安全运行的“底座”,也正是这个中西部第一大省新一轮角逐低空的开始。种种迹象显示,四川丰富的低空经济场景需求“牵引”下,低空制造的优势也正持续释放,逐渐形成一个越发紧密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