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一场席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风暴悄然降临。
从智驾话术的“大清洗”,到动力电池的“生死线”;从汽车门把手的“强干涉”,到OTA升级的“紧箍咒”,短短几十天内,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和意见,将行业的“安全阀”拧至最紧。这场始于技术狂飙时代的“纠偏运动”,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图景。
动力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
从“保5分钟”到“保终身”
2025年3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从2026年7月1日起执行。
根据该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的安全缓冲期从现行标准的5分钟直接取消,“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成为终身承诺,且烟气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

这意味着,不少头部企业引以为傲的“针刺实验”已经不够用了,电池需要被30毫米钢球以150焦耳能量撞击三次,且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依然安全,无泄露、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无爆炸,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过去车企可以靠隔热材料延缓热失控时间,现在必须从电芯层面解决本质安全。”一位电池工程师透露,这场技术革命背后,是行业洗牌的加速,据说已有车企因为产品未能通过测试,延缓了某车型的上市。
智能驾驶:
禁止夸大宣传,确保“人机共驾”
褪去滤镜后的生存法则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的会议公告搅动了汽车圈。

会议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更严厉的约束来自技术层面。车企被要求禁止申报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高风险功能,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必须通过人脸ID识别、座椅姿态传感器确保“人机共驾”。
众多汽车品牌连夜换下有“高阶智驾”“解放双手”等内容的宣传物料。而此前部分车友用矿泉水瓶等卡在方向盘上、假装有人驾驶的“破解术”也不再奏效。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以前我们赌算法能突破硬件限制,现在监管把桌子掀了,大家只能老老实实堆硬件。”
OTA升级:
从“月更狂欢”到“备案紧箍咒”
频繁OTA的企业要审查
车企通过OTA(Over-The-Air,指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车辆软件和固件远程升级的技术)来升级汽车或修补漏洞,此前已被默认为常规玩法,如今也开始受到制约。
同样根据上述《通知》,车企必须降低频繁 OTA的做法,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 OTA。
这场变革不仅终结了“先上车后补票”的研发模式,更将车企的软件迭代能力与合规风险直接挂钩,倒逼行业从“速度竞赛”转向“质量马拉松”。
根据南都·湾财社公布的《2024新能源汽车百强报告》,不同车厂的OTA频次天差地别,有的“月更”甚至“周更”,有的则一年半载也没有一次。车企通过OTA实现的功能升级接近1000项,其中最多的就是行车辅助功能,次数远超其他种类。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已知在4月17日之后进行过OTA的车型有坦克500 Hi4-Z(2025年4月27日进行,涵盖智能座舱优化、动力性能提升和驾驶体验等)、小米 SU7 Ultra(2025年5月初推送)、小鹏MONA(2025年5月7日开始分批推送v18.3)、捷途山海T2(在5月9日至6月20日期间分阶段推送)。问界M9的OTA活动则在近日开启了报名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MONA的第七次OTA(版本号v1.8.3)上线了“手机遥控车辆直线进出车位”和“全场景智能泊车”功能,让用户通过app遥控其进出窄车位,这个场景下用户可以离开驾驶舱,站在车外操控车辆。

小鹏MONA的第七次OTA部分内容。
而小米SU7 Ultra的OTA尽管优化了超速提醒、安全保护等功能,还设置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通过赛道考试来解锁不同级别马力,在安全性上是有明显重视的,但此次OTA却因引发车主广泛争议而暂停。

不论如何,车企过去靠频繁OTA来修补Bug、提升性能、维持市场热度的做法,已经被套上了紧箍咒。行业或许将逐渐告别“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漫想象,转向“安全定义生存”的硬核竞争。
车门把手:
将制订强制性国标
设计与安全的终极博弈
2025年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并发布相关文件。
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该《技术要求》指出,市场上的车门把手存在多种逃生与救援风险,包括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也是问题之一。
在不同车企中,对于门把手的设计风格一直存在多种流派。长城汽车的车企负责人就曾公开反对过隐藏式门把手,认为其“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相关提问时,也表示“正在做更好开的车门把手,不管在平时、还是冬天、还是在异常情况下,都要更好开”。
小小的门把手设计,对于车企来说可能是“外科手术”级别的改造。2023年7月,一汽丰田曾因“内翻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问题,召回12205辆bZ3汽车,有业内人士估计损失成本或超2亿元。
这场关于车门把手的“毫米级博弈”,或将扭转“创新即正确”的产业叙事,推动中国车企重新衡量科技浪漫主义和安全孰轻孰重。
一场对于安全的认知革命
车企生存逻辑正在改写
越发收紧的监管重压之下,车企的生存逻辑正在改写。头部企业如比亚迪,2024年已投入超500亿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如刀片电池、第五代DM混动系统、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等),华为的乾崑智驾已将云端AI生成极端场景数据、车端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端到端决策优化都结合进来,走“大而全”路线,它们与一些依靠宣传话术蹭“智能化流量”的友商或将持续拉开距离。
市场格局也随之动荡,10万元以下车型或许会因难以承担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等硬件成本,在辅助驾驶方面难以继续发力,2025年一季度激光雷达装机量持续增加的数据,也侧面印证着该现象。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加码,而是一场安全认知的革命。当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变为终身“不起火、不爆炸”、车企不能再靠频繁OTA修补漏洞、电池回收率挂钩企业征信时,新能源车行业已从“参数内卷”迈入“安全竞赛”的新纪元。这场风暴过后,唯有将安全刻入基因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