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重大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开展系列重要活动、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举旗定向,对新征程上海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做好上海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就上海“十五五”规划而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敏捷、注重预期引导,并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一是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思考和谋划,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吨位决定地位。去年,上海全市GDP突破5万亿元规模,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五。但是,上海的人均GDP与全球头部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也仍处于追赶阶段,且不进则退。“十五五”时期,上海要挑大梁,要提高首位度。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确保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需对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好、布局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对现有“3+6”(三大先导产业和六个重点产业)、“4+5”(四条产业赛道和五个未来产业)的产业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其更具导向性、辨识度和覆盖面,避免“上下一般粗”;对“3”当中的生物医药和“6”当中的生命健康产业进行整合,将装备产业中的民用航空、商业航天产业单列出来进行重点培育,等等。
此外,上海的产业发展方针也应与时俱进,宜更丰富、更深入、更具体。要强化稳增长所必需的各方面要素供给,包括人、钱和地,降门槛、扩空间,降成本、增活力。
二是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思考和谋划,化危为机打开“五个中心”新提升空间。
回顾过往,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进展、重大成果都是从中央到地方审时度势、主动而为的结果。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顺应国际航运中心向大船大港发展的趋势,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角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角度思考谋划,提出建设洋山深水港的方案并被中央所采纳,一举奠定了全球第一大港的基础。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
世界之大,中国之大,“五个中心”提升空间还很大。“十五五”时期,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要改变倚重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贸易量的“偏科”状态,发展好包括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在内的全口径贸易和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此外,“五个中心”功能要实现新提升,还有一个重要抓手是发展好在岸业务,由在岸业务带动离岸业务。要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在全球贸易网络和供应链重组中当好桥头堡。
三是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更加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回顾工业化历程,上海在国家发展中从未缺位。改革开放之初,宝山钢铁、金山石化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上海。本世纪初,一批海归企业家在上海创业,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等公司发展壮大,助力上海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
展望“十五五”,既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也要用“上海服务”赋能增效“中国制造”,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帮助中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价值链。
“十五五”时期,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服务网络这一优势,应当善加把握和利用。要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改善监管方式等,持续提升“五个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近年来,国家金融治理逻辑在变,导向是向实、治乱、强监管、防风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策略和节奏应顺势而为,主要是做好“五篇大文章”,尤其是服务好实体经济,包括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促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搭建数据平台,解决好企业数据归集、加工、处理、交换与共享问题,不断释放增信红利。
四是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拉长长板,贡献长板。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之需,也是上海发展之需。“十五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要借势借力借地发展,谋划新思路和大项目,探索一体化合作新机制,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统一大市场。要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服务企业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努力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进一步看,沪苏浙皖都要拉长长板、贡献长板,组成“大木桶”,用大水养“大鱼”,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流大学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全力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开放赢得战略主动。
(作者:上海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