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月嫂”“寻专业护工”“找放心保姆”……社区微信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信息。优质家政服务不好找,这是很多消费者的感受。
微观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体状况的晴雨变化。尽管我国家政服务业已是万亿级别的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但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曾表示,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人,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尤为短缺。换言之,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存在短缺。
家政服务供给不足的背后,隐藏着供需错配的矛盾,供需结合存在着堵点、卡点。在市面上,家政服务人员“请不到、请不起、不放心”的现象并不鲜见。以养老护理为例,如今的照护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层次,不仅涉及生活照料,还涉及健康护理、心理疏导。从助餐、助浴到导尿排便,失能、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更显迫切。一位称职的养老护理人员应当是吃苦耐劳、有爱心耐心的“多面手”。然而,现有养老护理人才难以匹配现实需求。年龄大、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依然是养老护理人员的短板。
深入剖析会发现,供需结合的堵点集中在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环节。譬如,规模化企业比较少,小微企业比较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办学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行业“小散乱”就会挥之不去。如何解之?一则,促使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二则,依托规模化的家政企业,打通供需对接,把人才培养与拓展市场一起拎起来。譬如,打造劳务品牌,以规模化培训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在培训、就业方面给予劳务品牌更多支持。
此外,认知偏见也在强化错配现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从事家政工作不过就是当保姆,家政学课程不外乎就是烹调、护理等实用技能。但事实上,家政不能与保姆画等号,烹调、护理在这门通识学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家政学作为一门旨在促进家庭幸福的学问,课程内容囊括发展心理学、美学概论、家庭营养学的方方面面,家政服务只是其中一个方向而已。正是认知上的偏差,强化了行业的偏见,为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平添了障碍。
从客观来看,改变认知需要时间积淀。家政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富饶的商业城市在欧洲各地出现,一些商人亲自撰写家政论,来教导子女如何管理家庭生活。而以“Home Economics”或“生活科学系”为名的家政学科建设,在美国、日本等地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借鉴先进经验,应当着眼长远、聚焦痛点,把家政学专业作为综合性交叉学科来建设。当全社会越来越认同家政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家政提质“加码”幸福生活就会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