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引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合理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5月8日,郑商所联合辽宁证监局、沈阳市委金融办、沈阳市国资委共同举办了沈阳市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培训班。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当下,全球经济形势波诡云谲,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科学运用期货及衍生工具对冲经营风险、稳定经营预期,已成为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关键课题。
沈阳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在开班仪式上表示,风险管理不仅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护城河”,更是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市部分企业因价格波动导致利润承压、现金流紧张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提醒我们,面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博弈、汇率和利率波动等外部挑战,必须主动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期货工具作为平抑周期波动、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广泛的工业门类。目前,沈阳共有期货分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13家,并在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中形成了特色的期货应用场景。其中,桃李面包与禾丰股份等企业已建立成熟的套期保值机制。
不过,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沈阳期货市场的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据记者了解,为了推动产融深度结合,此次培训从政策合规性、工具适配性和管理规范性三个维度展开,帮助企业明确套期保值的操作边界,寻找适合自身产业特点的套保策略,以规避因套保“变形”导致的衍生风险。
沈阳市政府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期货市场建设和服务实体经济。2025年,沈阳市委金融办在沈阳及周边地区积极开展“保险+银行+期货”试点项目,帮助农户和小微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随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沈阳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沈阳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上述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的“顶梁柱”,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应主动担当、率先垂范。一是树牢“风险中性”理念,摒弃套保“盈亏考核”惯性思维,建立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衍生品管理制度;二是加强跨部门协作,财务、风控、业务团队需形成合力,杜绝“单打独斗”式套保;三是强化合规底线意识,严守套期保值会计处理要求,杜绝投机交易和信息披露违规。
沈阳工业基础雄厚、企业数量众多,产业体系与郑商所PTA、PX、尿素、花生、白糖等期货品种密切相关,并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提出“鼓励国有企业深化内部经营方式改革,合理运用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对冲风险”“促进大宗商品产业链协同发展”。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商所高度重视发挥期货力量,服务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将辽宁设置为PTA、PX、瓶片、白糖、尿素、花生等期货交割区域,便利企业套期保值。二是与恒力石化(大连)、辽宁化肥、辽宁佳时等3家龙头企业加强合作,联合服务产业链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三是开展行业培训活动,2024年,郑商所在沈阳、铁岭等地开展了3场“三业”活动,持续提高当地企业的套保技能。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沈阳市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培训中,讲师对大宗商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进行了详细讲解,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多。之前觉得期货和大宗商品离我很远,但没想到一杯奶茶的原材料就涉及这么多期货品种”“此次培训让我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配置资源等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今后利用期货工具转移风险、合理规划投产时间”……培训结束后,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天收获满满,未来期待能尽快将期货工具嵌入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链条,实现“期货稳链、金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