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重点关注
1、气候准则明确商业银行须披露融资排放总量
4月30日,财政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气候准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气候准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气候信息披露提出细化要求。根据文件,商业银行须按行业及资产类别披露融资排放总量、风险敞口及计算方法,提升碳足迹透明度。具体而言,商业银行需按贷款、债券、股权投资等资产类别,分行业披露融资项目的范围一、二、三类温室气体排放绝对量,并公开总风险敞口金额及计算方法。对于未纳入计算的资产,须说明排除原因及规模占比。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融资碳排放数据是当前商业银行环境信息披露的难点,也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含绿量的重要指标。此次《气候准则》的发布将推动商业银行对自身绿色资产的盘点,避免洗绿风险。
2、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55.15%
4月28日,联合赤道发布《2025年第1季度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境内市场共计发行93只绿色债券,同比增长2.20%,发行规模1776.70亿元,同比增长55.15%;截至2025年1季度末,我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4.33万亿元,存量规模2.09万亿元。
从券种发行数量来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共46只,居于第一位。从券种发行规模来看,金融债发行997.30亿元,规模领先于其他券种。在募集资金用途上,主要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占比58%)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32%),延续近年投资方向。在区域分布上,北京以1061.22亿元发行规模领跑全国,占总量的59.73%,天津、广东分列二三位。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中央及地方国企合计贡献84.16%的发行规模,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单只债券平均发行规模达36.29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一季度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规模均实现同比增长,但整体来说,绿债市场主体和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未来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市场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3、深圳发布无纸化金融场景碳普惠方法学
5月6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无纸化金融场景(银行业)碳普惠方法学(试行)》,聚焦银行业数字化服务,银行业无纸化服务替代传统线下资源消耗,包含电子借记卡、电子信用卡、电子账单、线上缴费、线上贷款、线上还款、线上转账等无纸化业务场景,精准核算纸张、制卡、运输等环节的减排量,创新量化个人线上金融行为的减排贡献,并支持符合要求的无纸化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普惠减排量,推动金融业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深圳发布的碳普惠方法学创新了金融业自身绿色低碳的激励机制,通过市场机制驱动金融机构重构业务流程,从而推动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4、上周碳价最高71.50元/吨
5月9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0506-20250509)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71.50元/吨,最低价69.68元/吨,收盘价较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2.24%。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26,451吨,成交额29,904,880.57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750,000吨,成交额52,405,000.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176,451吨,总成交额82,309,880.57元。
2025年1月1日至5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3,546,054吨,成交额1,099,214,474.04元。
截至2025年5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3,814,718吨,累计成交额44,131,941,577.55元。
二、绿金实践
1、25家上市银行均已披露ESG报告
根据ESG强制披露最新规则,受指数调整的影响,截至4月底,目前国内纳入强制披露范围的上市银行从上一年的21家增加到本年度的25家,新增银行为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截至目前,上述银行均已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自身运营碳排放方面,25家银行中有13家银行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去年下降,其他银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幅也较微弱,普遍增幅在10%以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绿色信贷方面,25家上市银行绿色贷款总额突破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5%。其中绿色信贷余额突破千亿元的银行共有19家,与上年持平。
增速维度上,2024年各上市银行,特别是国有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绿色信贷增速普遍放缓。具体来说,2024年25家银行绿色信贷平均增速约28%,较上年下降5%;2023年上述银行绿色信贷增速超20%的有23家,但2024年增速在20%以上的银行减少至16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述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普遍放缓,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进入调结构期。总体来说,各行披露数据较上年覆盖范围更广,但无论从披露统计口径还是披露维度来看,各行仍存较大差异,披露标准亟待进一步统一。
2、南方电网、华能澜沧江发行孪生绿债
4月28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方电网”)、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能澜沧江”)成功发行孪生绿债。这是我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首批试点项目,两笔债券均由建行做牵头主承销商、中行做主承销商。
据悉,南方电网本次发行了绿色中期票据(25南电GN004)和普通中期票据(25南电MTN003),票面利率分别为1.83%和1.87%,两笔发行金额均为10亿元,募集资金分别用于下属单位电网项目建设和流动资金补充。华能澜沧江则发行了93天绿色债券和超短期融资券,其中绿色超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6亿元,发行利率1.76%,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2亿元,发行利率1.78%。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孪生绿债”的机制设计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绿色与非绿色债券的可比样本,便于各方深入研究两类债券在定价偏好和后续表现上的差异,进而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
3、农行落地广西“双首单”可持续发展银团项目
近日,农业银行广西分行作为牵头行和代理行,成功落地广西铜箔行业首单、广西民营企业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项目。该银团签约总金额10亿元,是广西区内对标级别最高、签约金额最大的ESG挂钩银团项目。
据悉,该银团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挂钩锂电铜箔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关键绩效目标,遴选符合联合国SDG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以及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的“锂电铜箔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作为关键绩效目标(KPI),并由专业机构中证鹏元绿融出具评估认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笔业务通过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我国相关方案,挂钩锂电铜箔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这一关键绩效目标,为广西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获得专业机构认证,该项目将为其他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