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以来,大模型技术的竞争愈加激烈,大模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月9日,“千年蜀韵,科技未来:大模型智启蜀道新程”活动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举办。此次活动会聚了众多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大模型技术在成都的发展前景与应用方向。大模型的厮杀是否还会集中在通用大模型领域?会上业内人士认为,垂直行业的大模型更有可能成为多数企业的发力方向。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高新区已发布46个行业大模型。预计到2026年,成都高新区将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
全市已汇聚行业大模型企业62家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人才优势,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应用。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汇聚行业大模型企业62家,8个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其中,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主要承载地,已发布46个行业大模型。
进一步来看,成都高新区已聚集3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超130家。截至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82个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备案,4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个数进入全国前八,为西部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区域。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预计到2026年,这里将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
在产业合作方面,智谱已链接1200多家大模型赛道初创企业与开发者团队,投资与孵化了50多家企业,并将在未来5年内赋能更多企业实现“AI +”转型,孵化生态企业。智谱CEO张鹏表示:“在成都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诸葛大模型将如同古蜀道上的新引擎,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向垂直行业深入成共识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签约了智谱诸葛大模型全国总部项目、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两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额13亿元。
记者了解到,智谱诸葛大模型全国总部项目将打造四川首个L0级基座大模型,同步建设大模型训练中心、研发中心及西部赋能平台,计划5年内形成300人团队,赋能超1000家企业“AI+”转型,并孵化20家以上生态企业。其中,诸葛大模型是成都高新区与智谱联合打造的首个省级基座大模型,基于全自研GLM技术架构,深度融合四川特色产业数据与政务场景需求,可提供即插即用的大模型服务以及模型体验、模型开发、模型应用等服务,覆盖文旅、民生、政务、教育、金融五大核心场景。
举例来说,在文旅领域,它将整合四川全域旅游资源,通过AI视频导览和融合三星堆、川剧变脸等元素的AIGC内容,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巴蜀文旅体验;在民生场景中,以亲切的四川方言角色对话,为成都高新区的政务和市民服务提供智能问答;在教育场景,定制化教学资源生成赋能偏远地区教育公平。
在上述场景之外,还有更多的传统场景将被大模型深度覆盖。“大模型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大模型在算力和大规模投资方面仍处于烧钱阶段,尚未实现盈利。”天立国际控股集团四川启鸣达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强介绍,尽管前期技术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要实现商业闭环的良性循环,必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业场景中,通过互动来形成正向循环。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将逐渐向垂直行业深入。与行业领域的公司合作,在特定的行业场景中实现商业变现,将成为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