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于祥明)扩大有效投资,一头连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头连着扩大内需战略,对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必然要求,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生动实践。
如何看今年以来中国投资的“基本面”,有哪些新特征?对未来产业影响怎么看?民营经济投资又有哪些新变化?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处处长胡拥军。他表示,今年以来,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投资向“新”发力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记者: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您怎么看今年中国投资的“基本面”?
胡拥军:今年中国的投资向“新”领域发力,新产业新赛道新模式投资活跃。
从中央布局看,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系列工作,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从地方推进看,各地两会工作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着力提升投资项目“含金量、含绿量、含科量、含智量、含新量”,努力实现投资规模与效益“双增长”,比如广东计划2025年深入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得益于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明显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其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4.4%、30.3%、28.5%、26.1%。
与此同时,2025年一季度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7.2%,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投资撬动传统产业升级力度加大。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产业水平。总的来看,央地协同的政策合力,推动今年一季度我国投资新意十足。
记者:您如何看“两新”“两重”等举措对投资的作用?
胡拥军: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在于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当前经济形势下关键要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可以看到,投资向“新”项目发力,“两新”“两重”挑起大梁。
从政策端看,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有效提振了预期信心。2025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比2024年多350亿元,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进一步优化具体投向并提高项目支持比例,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投资、财政、金融等综合性政策,深入推进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从实施端看,“两新”“两重”资金用好用足,有效拉动了内需市场。2025年一季度“两新”政策带动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在汽车、家电、手机、电动自行车、家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全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9%、19.3%、18.1%,“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提速,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
记者: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在扩大有效投资中的作用?
胡拥军:民营企业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生力军。
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保障民营企业投资释放了最强烈的信号。民营经济促进法专设一章“投资融资促进”,立法保障“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明确要求“统筹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投资政策措施,发布鼓励民营经济投资重大项目信息,引导民营经济投资重点领域”,为民营企业放心投、大胆投吃下了“定心丸”。
另一方面,地方两会强调持续清除市场壁垒,推进更多领域向民企公平开放,推动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优质项目建设。比如天津提出持续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限制,推进竞争性领域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湖北提出将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产业项目清单、特许经营项目清单。
总的来看,今年投资向“新”主体发力,民间投资政策支持信号强烈。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可以肯定,这些政策将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