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这是云南咖啡带来的味蕾体验。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农产品,原产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拔、土壤、纬度、雨水……所有元素的完美结合,孕育出精品咖啡豆。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种植优质咖啡豆提供了理想环境。当前,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云南咖啡出口量稳居全国首位。
虽然云南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30年前,不过商业化起步始于20世纪90年代外资咖啡企业在中国投资布局。中国咖啡消费端的需求爆发,则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
沧海桑田,岁月轮转,在云南保山种植了37年咖啡的番啟佐,见证了云南咖啡产业变迁:20世纪80年代,种植咖啡主要是为了生存。当时,咖啡作为经济作物,比其他农作物值钱,一斤咖啡可以换三斤大米。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咖啡主要用于出口创汇,种植的咖啡主要卖给外贸局与供销社。现阶段,伴随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咖啡消费习惯养成,中国百姓对咖啡特别是精品咖啡的需求日益增加,云南咖啡豆在国内市场根本不够卖。
纵观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历史,从早期以咖啡生豆贸易为主到现如今致力于咖啡生豆精品率和咖啡精深加工率“双提升”的精品化转型,其背后折射出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日益蓬勃对整个产业发展的驱动。
从种子到杯子,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伴随精品化转型以及供需共同提振,可以预见,整个云南咖啡产业链发展将更加成熟、完善。
云南热区土地利好咖啡种植
“咖啡种植的投资期较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回收期5~8年,自然灾害风险大。” 普洱金树咖啡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权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通常,咖啡树12月中下旬开始播种,第二年5月移栽营养袋,8~9月移栽至大田,第三年开始少量开花,第五年进入丰产期,大致9~10年做一次更新。当前,咖啡种植成本每年约3000元/亩,2025年的收益大致在5500元/亩。
中国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等地,云南咖啡主产区包括保山、普洱、德宏、临沧等,种植品种包括铁皮卡、波旁、瑰夏、卡蒂姆等。其中,保山受益于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等因素,自1952年规模种植咖啡,开启中国咖啡产业化发展道路。不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云南当地政府与国际组织开展咖啡项目合作,跨国企业进行投资布局,帮助咖农掌握种植技术,云南咖啡才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黄家雄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拥有8.111万平方千米的热区土地,加之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等独特地理气候,具备生产卓越品质咖啡的自然条件。从咖啡品种来看,云南生产的优质小粒种咖啡占比达100%,相较之下越南95%是中粒种咖啡。此外,云南依托科研院所研发出一系列咖啡栽培和加工新技术,推动咖啡单产高达146.75kg/亩,是全球咖啡单产55.15 kg/亩的2.66倍。
虽然云南种植咖啡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但从整个产业链发展来看,在精深加工领域尚未十分成熟。 云南云想胖象咖啡负责人时有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2015年以前,云南咖啡豆基本都是以生豆的初级农产品方式卖给国外采购商。由于没有销量“保底”,云南咖啡生豆交易定价权由国外资本掌控。云南咖啡生豆交易价格一度为10元/公斤,同时期外资企业销售的咖啡成品一杯售价为30~40元,每杯使用咖啡豆为15g~18g。
咖啡价值链包括种植、加工、烘焙和消费。根据行业测算,在整个咖啡价值链中,种植业(第一产业)占1%,加工业(第二产业)占6%,服务业(第三产业)占93%。“咖啡种植端收益最低,精深加工产品利润率最高。目前,咖啡生豆交易价格在60元/公斤左右,精深加工后的烘焙豆附加值高,可以卖到高于100元/公斤。”普洱金树咖啡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权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咖啡种植中农民获利太少。果贱伤农,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咖啡面积萎缩。”黄家雄表示,2014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达183.15万亩,2015年咖啡面积持续萎缩,2024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为119.31万亩,十年萎缩达63.84万亩。因此,如何确保农民增收,是中国咖啡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迈向精品化转型提升“咖位”
“精品咖啡豆价格是普通商业豆价格的2倍以上。云南热区可发展产业类别较多,走精品化转型才能提高比较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农民种植咖啡。”黄家雄指出。
精品咖啡指优选适合品种、合适区域种植、口感风味独特,通过适当方式加工,经专业机构或组织品鉴,杯测分在80分以上的优质咖啡。近年来,精品咖啡成为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方向。2022年8月2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云农绿〔2022〕8号)(以下简称《措施》)。《措施》称,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的提升是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均占全国的98%以上,全国独一无二。但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云南省咖啡主要以大宗商品生豆出口国外,高附加值的精品豆占比仅为8%,精深加工率仅有30%。产业链后端的精深加工比率与市场占有率和云南省咖啡环境、生态、资源及规模优势极不匹配。在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云南省咖啡产业急需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精品咖啡通常选用小粒种,做法包括手冲、冷萃等。纬度、海拔、气候等地理条件对于咖啡的品质十分重要。”时有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低海拔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咖啡风味比较单一,具有明显苦味。而在热带、亚热带高海拔地区,由于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充分,种出来的咖啡豆风味比较丰富,含花香、果香等。云南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著称,具备生物多样性资源,气候条件适合全球最顶级的咖啡品种生长,在打造精品咖啡方面具有优势。
时有来进一步指出,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咖啡豆,其品质并不亚于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肯尼亚、洪都拉斯等世界知名产区的咖啡豆。不过,云南咖啡在品牌包装营销、历史文化挖掘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做精品咖啡,有助于从种植端提高品控,再到精深加工端满足多元化的咖啡消费形态,从而让更多消费者知晓和认可云南咖啡品牌。并且,咖农在商业上获得更高回报,也将更愿意种植更高品质的咖啡,从而有利于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目前,云南占中国咖啡产量的98%以上,不过仅占全球的2%左右,产量远低于巴西、越南等其他咖啡主产区。对此,黄家雄称,全球范围内,云南咖啡在产量上无法竞争的情况下,更需要提升质量。云南咖啡产业精品化转型势在必行。
伴随政策激励与企业发力“双管齐下”,“看得到咖啡园、触得到咖啡加工、喝得到精品咖啡、听得到咖啡故事、体验得到咖啡文化,实现一二三产和咖文旅融合发展”的咖啡综合体陆续涌现。爱伲咖啡庄园、天宇咖啡庄园、来珠克咖啡庄园、比顿咖啡庄园、佐园咖啡庄园等云南本土企业入选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云南精品咖啡庄园名单。
当前,云南咖啡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实现“双提升”。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云南咖啡的精品率达31.6%,精深加工率提升至80%。不过,时有来认为,就精深加工板块而言,云南整个大农业的发展受制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前期积累少。目前,云南本土咖啡企业在精深加工方面整体还比较薄弱,在咖啡速溶等主流消费领域掌握生产线、冻干线的占比还比较小,大多是选择贴牌。未来,还需要市场端提振与政策激励持续给予企业信心投资建厂,推动整个咖啡产业链的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