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2 16:59:10 股吧网页版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
来源:北京商报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再次提速。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获悉,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指南》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两项指南的落地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指南》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培养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还说到,《指南》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与中小学日常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活动整合等维度提出系统性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实效化开展。

  谈及《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是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赛道。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既是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支持强国建设的必要选择,也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

  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

  对于《使用指南》的发布,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谈到,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特别是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划时代的新要求。

  针对《使用指南》强调的“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这一设计旨在平衡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适配性,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导致技术滥用或过度依赖。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到,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此外,《使用指南》还提出,结合学校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匹配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确保其使用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促进教育场景应用创新等。

  北京商报记者吴其芸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