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8日,中国台湾传奇音乐人、《单身情歌》制作人韩贤光在上海参与羽毛球运动时,突然昏倒、心脏骤停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4日后,韩贤光遗属正式发布讣告:韩贤光运动时因“突发心源性猝死”,经多日抢救无效,于5月12日凌晨病逝于上海,享年67岁。
这一悲剧并非个例,运动比赛中的突发心脏骤停事件屡见报端,且多以悲剧收场。不过在四年前的欧洲杯上,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无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不起,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丹麦队医在现场心肺复苏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最终转危为安。
不少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手段,如遇有人突然倒地,判断无呼吸、无意识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越及时,成功率越高。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合心肺复苏术共同使用,可成倍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AED等急救医疗设备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培训,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急救技能。但从目前国内的投放情况来看,AED的有效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
心源性猝死高发,如何有效预防?
由于心脏原因如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自然死亡称为心源性猝死。从近年来的报道看,年富力强的创业者、企业高管、行业精英,以及看似健康、注重自我管理的年轻白领,甚至是专业运动员,都有可能被心源性猝死这一“生命杀手”盯上。
相关数据更直观地揭示了心源性猝死的严峻形势。第五届中国急救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脏疾病猝死的人数多达76万,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下称“《报告》”)显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和昼夜节律,1~3月和10~12月的发病例数高于4~9 月的发病例数,24小时内发病高峰在上午6~9时。院内心脏骤停1月和10月的发病例数高于其他月份,24小时内发病高峰在上午11时和下午3时。
从人群分布来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占70.9%,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男性高发年龄段为60-89岁,女性为80-90岁;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占65.1%,平均发病年龄为64.5岁。
心源性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网显示,部分患者会在猝死前出现乏力、气短、头昏、心慌、胸闷、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晕厥、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尽管也有患者可能毫无征兆突然死亡,但这些先兆仍需引起公众高度警惕。
在预防方面,嘉会大内科主任兼心脏中心主任魏盟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一方面,定期筛查和风险分层,包括心电图、心超、负荷试验、风险模型、基因筛查;另一方面,改善生活习惯,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具体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糖分的摄入,可以减少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发生;已经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应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提倡家庭测压;戒烟,少饮酒;合理规律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睡眠时间及保持心理卫生。
把握“黄金4分钟”
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约4分钟,能否及时进行有效的施救,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2024年印尼举行的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中国羽毛球队17岁小将张志杰在比赛中突然晕厥倒地,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直播画面显示,从张志杰晕厥到医疗人员进入现场,间隔了约一分钟,这宝贵的一分钟或许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同年11月,世界羽联颁布医疗新规,明确规定在怀疑球员出现心脏骤停或疑似脑震荡昏厥时,医生可无需裁判指示直接进入球场,以保障球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随着施救时间的延迟,救治几率会大幅下降,4分钟后往往脑部不可逆损害。一旦发现猝死,旁观者应第一时间展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直至专业人员来临进行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嘉会国际医院急诊副主任张璐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也发文强调,心搏骤停判明后,必须立即心肺复苏,防止脑缺氧,尽早恢复心脏泵血的呼吸功能。由于心搏骤停是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实施及时抢救必须动员所有人一起参与,尤其有心脏病患者的家庭成员,掌握心肺复苏术及AED的使用方法是绝对有必要的。
根据日本AED财团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采用AED、心肺复苏、拨打救助电话的方式进行心脏骤停抢救,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4.2%、14.8%、7.3%,这也体现了AED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强有效性。
我国也在逐步加大对AED等急救医疗设备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曾建议全国各省市区根据区域人口基数及急救需求等因素,可以按照“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统一规划配置AED。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网“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统计,目前上海市AED配置水平为26.5台/10万人,共计6585台设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部分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且各区配置分布不均、部分场所配置不足。根据上海市相关方案和工作目标(2025-2027年),2025年全市将新增配置AED设备7500台,定点投放于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
此外,日前山西省财政厅下达3000万元,支持2025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配置AED1000 台,培训红十字救护员5万人”。据悉,自2020年AED民生实事项目启动以来,山西省财政厅已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购置3823台AED,并成功施救1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
有效普及AED
贝哲斯咨询数据,2022年全球AED市场规模为113.1亿元,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AED作为重要的急救医疗设备,其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2028年,全球AED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161.2亿元,其间CAGR预计为6.1%。
近年来,我国AED市场采购量也在持续提升。比地医械宝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AED采购金额和采购数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采购金额层面,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3.95、5.52、5.54、6.00亿元;采购数量层面,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1.08、1.73、2.10、3.89万台。
华创研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及管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标准,AED配置数量应达到100-200台/10万人,以我国14亿左右的人口总量进行测算,未来AED配置数量应达到140-280万台,以迈瑞医疗畅销型号BeneHeartC2 2万元/台的价格测算,对应远期市场规模超千亿。
“十年前,飞利浦、日本光电等海外AED企业占据了中国近八成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政府层面陆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和投入资金,国内企业加速技术攻关,国产AED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具备了国产升级的必要条件。”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
华创研究也指出,2024年我国AED市场国产化率达79%,AED配置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市场以政府采购为主,在产品技术相近的情况下,国内品牌具有更大的主动权,驱动国产化率达到较高水平,竞争格局高度集中。
不少本土械企也在竞速AED产品研发。例如迈瑞医疗在2024年推出全新一代AED BeneHeart E/L 系列,实现从开机到放电仅 7 秒等性能;鱼跃医疗也在2025年4月推出全球第三代智能AED HeartSave H7/H8系列产品,实现智能互联与远程急救支持。
在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AED的普及依然面临“有设备却难施救”的现实困境。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7个地区经120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为17.0%,较十年前有所提高;但公众AED使用率仍不足 0.1%,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也表明,要真正发挥AED的作用,需加速普及AED操作技能,让AED从“看得见”变为 “用得上”,真正守护公众生命健康的“黄金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