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要迈向现代化,首要任务是要进行现代文明的启蒙教育。学者有义务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对中国社会进行正确阐释,其中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国际贸易规则等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吴晓求认为,在过去比较长的时期里,存在一种对金融的偏见和误解,把中国经济乃至于社会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是由金融带来的,这实际上是没有理解金融在一个国家迈向法治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
正因如此,吴晓求认为,让中国社会知道为何要发展资本市场、了解金融的价值和作用至关重要。他总结了金融市场的十二大特征:一是一般等价物和作为价格的度量功能;二是支付清算作用;三是基于不同的金融业态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通过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四是借助各种工具的设计来实现风险的跨期分散和对冲;五是金融发挥的信息流的作用;六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完成金融由单一流动性创造过渡到双重流动性的创造;七是金融市场从单一的融资变成了财富管理的平台;八是金融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九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变革能够推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十是金融能够再造契约精神;十一是金融能够提升市场透明度;十二是金融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力量。
在此基础上,吴晓求认为,当下中国需要关注两大重点:一是来源于内部,在收入分配、科技进步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刻改革,逐步让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吴晓求看来,扩大内需要基于收入稳定增长、合理的预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信心和预期来自于法治,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场主体的平等性,以及公平竞争的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来源于外部。吴晓求说:“扩大内需非常重要,但绝不意味着外部需求不重要,扩大开放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