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上网电量将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的新阶段。
“在《通知》即将正式实施的契机下,建议大力推动硅基能源材料的发展应用,形成‘绿电制造绿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5月10日,在“如愿智创,东方风来”院士科创行暨上市企业高管如东行活动上,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围绕光伏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主题演讲,探讨了光伏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趋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光伏领域的制造成本和应用成本创造了一个奇迹。目前光伏组件的价格已下降到每瓦10美分,国内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至每度电0.2元人民币。”作为国内第一家现代光伏制造商的创始人,施正荣结合自身在行业的实践经验谈到,光伏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政策、市场、资本的支持,以及工程技术创新、供应链开发、人才培养、市场竞争。尤其是持续的渐进式的工程技术创新,极大地降低了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
施正荣透露,目前,高纯多晶硅生产能耗已从250kWh/kg降低至40kWh/kg;单晶硅拉晶每炉可以连续拉制10根直径为250毫米、长度为5米的硅棒,硅片的厚度已减薄至130微米,大规模生产的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26%左右,中试线的转换效率已超过27%。“正是得益于点点滴滴的技术创新,晶体硅光伏发电的成本才能不断下降,正在成为能源转型的主力技术”。
在全球积极迈向绿色发展的当下,新能源转型的浪潮汹涌澎湃。谈及产业转型发展趋势时,施正荣提到,未来,随着新型金属化技术的产业化,光伏电池会越做越薄,转化效率会越来越高。
“相关政策正式实施后,未来新增的光伏装机都要参与市场化交易,这将倒逼电力企业和投资商考虑大力发展储能。”施正荣认为,接下来,储能企业会慢慢在“峰电”时段放电参与电网交易。在此情况下,储能就变得极其重要,尤其是电网侧储能亟须长时储能(大于4h的储能技术),而长时储能则是解决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及并网问题的核心。
目前,市场上的长时储能主要是利用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氢能,同时储热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施正荣认为,如果采用硅基高温相变储能,一立方米的硅从液相的硅变成固相的硅,能释放1200度电,其储电的容量密度非常大,而且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可达到10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具备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高温长时储能材料。
在施正荣看来,“源网荷储一体化”有望成为加快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这也是最新政策的一大核心。“新政策对于行业发展的关键指导意义在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不能仅仅站在器件制造角度来考虑,更要站在电网、大的能源系统角度来融合,要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健全整个新能源体系。”
由此,施正荣进一步提出,可大力推动硅基能源材料的发展。“以石英砂提纯为硅,然后制造成光伏组件,光伏发电赋能我们的工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剩余的可以储成氢、电、热,而储存下来的氢、电、热又能用于提纯硅,从而形成一个‘绿电制造绿电’的可持续、可循环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