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正在形成三大“超级环线”经济,即高铁、科创(产业)、水运“超级环线”经济,不仅加快了长三角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合作共赢。
一是高铁“超级环线”经济。2024年6月,“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首条环线正式开通运营,串联起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沪苏浙皖首次借由环线列车产品连线成“圈”,轨道上的长三角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之一。高铁“超级环线”以区域内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项目流、商流、文旅流的畅通,促进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由地理上的“空间一体化”向跨越时空的区域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功能一体化”迈进,从“跨界”到“无界”的同城化协同发展,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多重效益。同时,高铁“超级环线”还串联起沪宁、宁蓉、京港、宁安、池黄、杭昌、沪昆等7条高铁线路,将促进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区域融合发展。
二是科创(产业)“超级环线”。它由G60科创走廊与沪—宁—合(武)产业创新带由都市圈、产业创新带、科创走廊演变构成。目前,上海市松江区与杭州、合肥等8市签约共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上海市普陀区牵头的南京、泰州等“七市一区”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之“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等,以“廊-带-圈”共同促成了长三角科创(产业)“超级环线”,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集成电路产业圈等。
三是长三角水运“超级环线”——港口经济——多式联运。由江淮运河、长江、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井字形”水运“超级环线”。
三大“超级环线”是内外双向开放、互利共赢的。
“超级环线”促进长三角与大湾区双向奔赴。以南北高铁网双向人流带动知识、信息、技术、资金、商贸、物流畅通。长三角科创(产业)“超级环线”—大湾区多点、廊联动,构建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相关产业间相互嵌链。合肥、张江和大湾区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心”同创。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20个、合肥13个、大湾区11个,促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构建科创、产业、资源、要素和服务平台间的常态化交流、合作、共享机制。共推产业梯度有效转移,共建科创飞地、人才飞地、产业园区等。沪深港共推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科创、产业、人才和资金,即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互动融合。改革创新成果相互借鉴,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引进来;加强两地商会、协会、财税、金融、保险协作保障,推动产品与企业抱团走出去。“十五五”在“科创与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方面差异化布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AI、芯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等领域,以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带动”加“联动”式组链、延链、嵌链。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