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作为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江苏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江苏如东县扶海而生,听潮而长,向海而兴,逐浪而行。
5月10日,“如愿智创,东方风来”院士科创行暨上市企业高管如东行活动举办,60余名来自全国多地的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及能源电力行业协会负责人齐聚如东,实地走访、深度研讨。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和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低碳用能与智能电力专委会会长应光伟分别作主旨演讲。与会的企业家代表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如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的前景。
扶海而生风头正劲
从如东县城出发,经长江路、扶海大道、洋口大道等路段,再通过黄海大桥,便抵达通过围堤吹填成陆的人工岛——阳光岛。
站在阳光岛朝黄海望去,粼粼波光之上,数百架白色风力发电机如巨人般伫立,叶片随着风势徐徐转动,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
风电产业在如东的蓬勃兴起,是一部循序渐进的奋斗史。在产业发展初期,因本地配套能力不足,连风机塔筒这样的基础部件都依赖外省运输,这不仅推高了建设成本,也拉长了项目周期。面对产业链基础薄弱的现状,如东以“强链补链”作为破局抓手,成功吸引了远景能源、中广核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逐步实现了海缆制造、主机装配、叶片生产、塔筒加工以及运维服务等环节的全覆盖,构建起完整且协同高效的风电全产业链条。
如今,如东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超7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62万千瓦。已建成国信、三峡等32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新能源年上网发电量151亿千瓦时,发电量是如东全社会用电量的1.4倍,成为名副其实的绿电净输出城市,成为江苏新能源第一县。
“如东,这座向海而生的活力之城,不仅是长三角绿色能源的‘风向标’,更是中国‘双碳’目标的践行者。”上海证券报社总编辑谭飞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和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的突破,为能源供应的清洁化、低碳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如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正在推动多个行业的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向海发展风头正劲,如东正处于战略机遇加速转化的窗口期、产业优势加快释放的突破期、向海发展能级提升的关键期。”
如东县副县长刘莉介绍,近年来,如东坚持“向海发展,耕海图强”不动摇,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泛半导体、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以及安防产业这一特色产业的“3+2+1”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全县GDP总量达143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30亿元以上,全县经济总量跻身27个长三角沿海县(市、区)第6位。
向海图强向“新”发力
来到如东县洋口镇,远远地看到一座长方体的庞然大物立在海岸边,吊车如同搭建积木一般,正在吊动着重达数十吨的重力块,这便是全球首个电网级商用重力储能电站。
“重力块每次提升耗费4个小时,下放重力块发电也同样需4个小时,按照其25兆瓦的功率来算,4个小时总发电量为100兆瓦时,也就是10万度电。”如东能楹储能现场负责人韩斌介绍,自2022年算起,整个项目总投资已超6亿元。据了解,该项目的投资方天楹股份原本从事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因看重如东在海上风电方面的发展势头,新成立了100兆瓦时重力储能示范项目。
新材料赛道也是如东的发力点。高盟新材于2010年在如东成立了南通高盟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推进两大扩产项目。待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年利税4亿元。
据介绍,目前如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能占全球份额的28%,全县已落户新材料企业400多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企业60余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同时,依托洋口港、电镀产业园等平台,如东还在积极发展船用装备、海缆及海底机器人、化工设备、起重机械以及新能源装备等产业。“这里的船舶制造能力比较强,我们想后续借助如东的船舶装备制造能力,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优势,助力我们国防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在研讨会上,中船重工(上海)董事、总经理郑彦民表示。
如东县今年初召开的新型工业化大会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把重大项目攻坚突破贯穿始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35年,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长三角沿海新型工业化强县。
千帆竞渡逐浪前行
蕴藏无限潜力的潮涌之地如东,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投资布局。
特瑞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颉表示:“目前公司许多产品已在中石油如东的项目中应用。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在南通成立了新材料研究院,希望有更多的产学研项目能够落户到如东。”
“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与如东县分别处于LNG产业链中紧密衔接的海运和接收端,具有天然的协同合作基础,期待以后能够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王蓓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管理学院教授史占中长期从事产业研究,他注意到,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六大未来产业领域,其中有五大领域与如东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高度契合,“依托丰富的海域资源,如东未来可以寻求更大的产业空间和经济空间”。
上海保信中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说:“如果能依托当地产投公司,导入虚拟电厂概念,综合性调度绿电资源和用电侧综合利用效率,加大人工智能在电力资源方面的决定作用,会大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耕海图强,如来如愿。陈慧宇介绍,如东的发展思路主要围绕三个“海”:一是上海,要接轨上海,承接上海的优质资源招引项目;二是蓝海,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三是海上,即向海发展,海洋经济是如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诚挚欢迎各位企业家朋友以此次相聚为纽带,走进如东、了解如东,更希望大家深度考察如东、选择如东、兴业如东,让更多优质项目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陈慧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