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这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制度利好。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创新、扩就业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痛点提供了顶层设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从优化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维度精准施策,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加速前行。
破解融资难题
传统银行的风控体系往往侧重抵押物和财务报表,这与多数轻资产运营的民营企业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银行业积极创新,建立新型信用评估体系。比如,网商银行推出的“大雁系统”专注服务小微企业。该系统借助智能风控技术,全面分析企业的多维度数据,如纳税记录等经营信息,依据这些数据为企业生成精准的信用画像。基于画像,网商银行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无需抵押物的纯信用贷款,帮助众多小微企业跨越融资障碍,获取发展所需资金。
同时,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比如,微众银行的“微业贷”专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纯信用流动资金贷款。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这种创新的风控模式,“微业贷”实现了对民营企业的快速审批和灵活放款,无需企业提供抵押物,极大地降低了融资门槛,满足企业在不同经营场景下的短期资金需求,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此外,各银行还通过授信滚动管理等方式,确保民营企业在研发周期内资金的连续性,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共担模式,在保护银行积极性的同时控制风险。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磊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需从四方面发力:一是构建多层次信贷体系。建立首贷户培育清单,依托“银税互动”提升信用评估效率。二是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债券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扩大科创债、绿色债发行;开展投贷联动和市场化债转股,重点支持高新领域;依托核心企业搭建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提升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三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大数据模型实现知识产权质押智能化估值,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系统;整合工商、税务等多维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四是完善政策协同机制。
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为满足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银行业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间接融资方面,银行业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对于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银行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以满足其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的资金需求。例如,广州农商银行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金米专精特新贷”“金米先进制造业优企贷”“金米汽车产业优企贷”等贷款产品。这些产品专门服务于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细分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该行着重关注企业的科研创新水平及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对于具备资质的企业无需抵押,支持其加大科研投入,保障轻资本运营。
在直接融资方面,银行业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例如,在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方面,成都农商银行联合成都中小担及国金证券成功发行“国金资管—农商成都中小担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计划首期发行0.84亿元,惠及8家企业,涉及电子信息、半导体、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模式,搭建起了无形资产转化为流动资金的桥梁,让企业能够盘活自身知识产权资产,实现资金高效利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银行业在直接融资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刘磊认为,银行可通过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针对民营企业设经营贷快速审批通道。二是构建“债权+股权”模式,设立产业基金投向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投贷联动与市场化债转股。三是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质效,依托核心企业信用服务上下游,搭建资金流信用平台,提升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引领下,银行将进一步助力民营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推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