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在官网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4年12月末)》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较2023年末的4490家减少195家,减少数量创近3年新高,其中农村中小银行减少数量占比较大。
受访专家认为,1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消失,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速“瘦身”,是金融行业适应经济形势和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折射出金融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变的趋势。这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效率,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加速“瘦身”
过去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合与风险出清步伐显著加快。据《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统计,2021年到2024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累计减少307家,其中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减少的数量占比较大。
记者梳理2024年数据发现,从机构类型看,2024年退出的195家机构中,村镇银行、农商银行和农信社占比超九成。其中,村镇银行减少98家,占总退出量的50%;农商银行减少44家,主要集中于河南、辽宁等地区;农信社减少41家,多数通过改制为农商银行或省级银行分支机构实现退出。
事实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速“瘦身”这一趋势,既与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的监管导向一脉相承,也与市场竞争加剧、净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等因素相关。
从监管政策来看,近年来,监管部门明确支持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机构数量和层级。
“市场竞争加剧也是农村中小银行减少的原因之一。”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随着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基层市场,中小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出现净息差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压力,尤其是弱资质地区的中小银行经营困难,需要通过整合提升竞争力。
台州银行风险管理部原总经理陈威海则从农村中小银行自身经营角度分析说:“部分农商行、农信社存在公司治理较为薄弱、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资产质量较差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益不佳,多年来累积的风险较高,需要通过‘瘦身’来化解风险。”
“部分机构不良贷款率超过15%,资本充足率跌破监管红线,已丧失自我修复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未来风险机构将持续出清
随着我国银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多位受访专家预测,未来风险机构将持续出清。
柏文喜认为,部分资产质量不佳、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高风险城商行,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的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将成为下一轮出清重点。“经济活力较弱地区的重复性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整合资源、合并重组等,减少重复建设和运营成本,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柏文喜说。
陈威海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其看来,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的城商行,在业务拓展、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累积风险较高,可能被兼并重组;二是部分民营银行股东关联交易巨大,易成为风险爆发点,也是出清的重点对象。
中小银行“瘦身”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考验精准拆弹的智慧,如何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守护金融毛细血管的活力,是银行业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柏文喜建议,一是新组建或整合后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二是整合后的金融机构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优化业务布局,深耕本地市场;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四是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优化资产质量,确保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五是在整合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培养,提升整体素质。
“中小银行加速‘瘦身’是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这背后既有合并重组做大做强等主动优化调整的成分,也有被动应对内控问题突出等风险压力的因素。”陈威海认为,通过合并重组可以优化银行管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为此,陈威海建议,要推动经营不善的城商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合并重组后的中小银行要找准市场定位,立足当地经济,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深耕本地市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监管部门可按风险等级对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限制高风险机构跨区域开展业务,推动其有序退出,同时要强化风险防控,积极借助省级联社或地方政府的力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尽早卸下不良包袱,轻装上阵。”陈威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