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1 13:57:19 股吧网页版
平安基金周思聪:今年中国创新药将迎“戴维斯双击”
来源:中国证券报

画像速写

  “我非常看好创新药的大行情”“2025年中国创新药将迎来‘戴维斯双击’”“创新药出海依然前景广阔”,平安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周思聪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诠释着她对医药投资的独到见解。这位以“凌厉”著称的投资人,早在行业冰点期就重仓布局创新药,成为业内率先捕捉到行业质变的“捕手”。

  周思聪的投资哲学简单而深刻:以“快”破局,率先洞察政策与产品的共振机遇;以“准”制胜,锁定临床数据“优等生”与行业“规则制定者”。这种策略成效显著,使得她管理的三只医药基金在同类产品中业绩表现亮眼。

  “同我一批较早重仓布局创新药的几位基金经理都是金融背景。”周思聪在近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思想包袱,不会被过往的认知束缚,更能相对客观评估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这背后,还有她潜心钻研专业知识的苦心,和穿越低谷孤独前行的坚韧。

  与医药界知名投资人罗伯特·杜根相仿,周思聪秉持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投资理念,追求职业生涯的双重目标——为投资者创造回报,同时通过资本支持推动创新药物研发,让投资成为连接金融与医疗进步的桥梁。

  编导:仇子兴、杨皖玉

人物简介

  周思聪,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专注于医药、消费行业研究投资17年,擅长把握医药行业创新药等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和挖掘优质个股。现任平安医疗健康混合、平安核心优势混合、平安医药精选股票基金经理。

国内创新药“十年磨一剑”

  中国证券报:近两年很多国内创新药企业打败国际著名的药企,今年春节后市场流行“中国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的说法。为什么今天大家感觉到中国创新药轰轰烈烈的发展势头?

  周思聪:今年初以来的创新药亮眼行情并非偶然,而是国内创新药企十年耕耘的结果。这源自2015年开始的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我国药企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做创新药研发,到今天才集中看到成果。

  回顾国内创新药企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规则遵守者,到规则挑战者,再到规则制定者的三个重要阶段。2015年是国内药企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起点,当时行业还处于跟随欧美企业的阶段,主要聚焦于PD-1(免疫抑制分子)等有限的技术路径,导致了同质化竞争和“灵魂砍价”的局面。随着行业发展,以国产泽布替尼成功挑战国际巨头伊布替尼为代表,以及一大批国内公司的突围,证明中国研发药物可以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甚至推动国际治疗指南修改。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更是迈入“规则制定者”的新阶段,开始在原有治疗领域开辟全新赛道,并证明其优越性。

  当前,国内创新药企正在集体跨越盈亏平衡线,这与国际成熟药企的发展轨迹相似,一旦突破这个关键节点,有望开启长期上行趋势。因此,2025年对国内创新药行业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证券报:回首过去5年,医药赛道经历巨大变化,你作为长期专注于医药赛道的选手,在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在行业低谷期,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周思聪: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深知医药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在全球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医药行业注定会与每个人越来越相关,只是近些年面临赛道股涨幅过高、医保控费等短期压力。

  然而,“危”中永远有“机”。医药行业本身足够大,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使是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时候,我们依然能找到新的机会。比如,创新药等领域在这两年仍不乏亮点。

  其实,对投研人员来说,市场低谷期反而往往是自我提升最快的时期。因为在市场低谷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方向,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工作。正如2018年我刚转投医药领域时,恰逢行业低谷期,让我这个非医学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能够沉下心来补足专业短板。看不懂临床报告就请教专家反复研读,不理解靶点机制就访谈医生和产业人士,从临床角度了解药物选择逻辑等。

  经过三年积累,到2022年时,我的医药知识储备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看到国内医药行业相对专业的一块——创新药的机会来临,很幸运地把握住了。这印证了投资的真谛:市场低迷期往往是最佳的学习成长期,为未来的机会捕捉奠定坚实基础;投资人要保持专注,在行业内部潜心寻找柳暗花明的机会。

  中国证券报:作为一名经历了多轮市场周期的投资人,这些宝贵经历对你的投资理念产生哪些影响?

  周思聪:在经历了2015年市场“繁花一梦”后,我给自己画了三条“红线”:第一,坚决不碰不熟悉的领域;第二,严格区分“好股票”和“好公司”,不是“好公司”的坚决不碰;第三,对过热赛道保持高度警惕。

  市场周期教会我重要的一课:真正的投资价值往往在逆势布局中产生,而随波逐流终将付出代价。这也让我形成“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风格,敢于在市场低迷时重仓看好的标的,并通过深度研究来抵御短期波动带来的心理冲击。

  这些经验帮助我在后续的市场波动中保持定力,比如在2022年至2023年创新药投资最孤独的时期,虽然面临巨大压力,但通过反复验证研究结论,我最终坚守住了优质标的。

敢于重仓和长期持有

  中国证券报:“凌厉”一直是业界给你的风格标签,可否系统介绍一下你的投资框架和选股逻辑?

  周思聪:我坚持“先找贝塔(市场整体收益)、再找阿尔法(超额收益)”的原则,将投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选择高景气度的医药子行业。医药行业走势80%的时间与大盘无关,但与政策周期和其连带的情绪周期高度相关,因此我在选择子行业时会寻找具备政策红利的板块。

  第二层是个股选择。我特别重视对企业产品周期的把握。医药虽然整体是个“长坡厚雪”的行业,但具体到个股却未必如此,因为新药研发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只是简单长期持有,投资效率会很低。现代医药已经越来越像科技行业,创新可能突然出现在任何企业,不再是强者恒强的格局。这种特性使得投资必须精准把握企业产品周期的关键节点。

  比如2022年我重点布局的创新药企业,就是抓住其产品刚纳入医保、开始放量“回血”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往往从纯研发投入转向现金流回正时期,是投资价值较大的时期之一。

  第三层是投资操作。我采取“集中持股、敢于重仓、长期持有”的操作方法。一是持仓高度集中,组合个股数量通常控制在15只以内;二是重仓持有看好的标的;三是持股周期长,很多标的是从2022年、2023年持有至今。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虽然会承受较大波动,但能充分享受优质企业的成长红利。

  医药这个行业与其说是打“游击战”,不如说是打“阵地战”和“歼灭战”。在医药股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分散投资反而会增加犯错概率,深度研究下的集中投资才是更优选择。

  中国证券报:你倾向于投资从0到1阶段的公司,这与很多追求稳定性的基金经理不同。你如何评估这类早期公司的投资价值?又如何降低投资的失败率?

  周思聪:创新药投资本质是概率判断,无论是“从0到1”阶段还是“从1到10”阶段,都需要评估药物成功可能性。区别在于“从0到1”阶段公司股价弹性更大,但需通过深度研究降低风险。

  我主要采取三大筛选标准:一是选择市场空间足够大的领域。二是优先选择竞争格局清晰的赛道。例如,孤儿药或罕见病用药,若企业能保持三年内无竞品,研发成功后可“独步天下”;若无法满足,则要求临床进度必须进全球前三,因为前两名药物通常会抢占80%患者份额。三是选择临床数据足够好的“优等生”。通过持续跟踪各期临床试验数据,只选择数据最好的产品。

  医药是存量市场竞争,病人就那么多,A药数据好就会挤占B药的市场份额。所以我对医药投资标的要求是:要么最快,要么最好,一定要选择“优等生”。

  中国证券报:以创新药为例,你如何决定对某只个股重仓?

  周思聪:我的重仓决策主要基于产品周期的确定性,主要关注企业在未来6到12个月是否有重要的产品进展。

  我希望在医药行业有机会时,投资者通过配置我们的主动管理产品,能够获得更好回报。我特别强调“看长做短”的投资理念。如果这个公司我们看不了三年,可能我们都拿不了半年。这种长期视角的投资策略,虽然会经历短期波动,但我相信最终能为投资人创造合理回报。

国内创新药迎来“三个元年”

  中国证券报:2025年以来,医药基金表现亮眼,引发市场对创新药行业是否迎来拐点的热议。你怎么看2025年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周思聪:2025年是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行业有望迎来系统性投资机会。

  从短期来看,2025年将是创新药企业收入放量的元年。预计从今年中报开始,市场将看到创新药企业收入的集体改善。

  从中期维度看,2025年中国创新药将迎来“戴维斯双击”。2025年至2028年将是国内创新药企业集体步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从A股历史来看,当整个行业开始跨越盈亏平衡线时,往往也是板块走强的开始。

  从长期来看,2025年或将成为国内创新药估值系统性提升的元年。今年初,国家医保局明确丙类目录将引导惠民保等商保产品覆盖创新药,标志着创新药支付体系从“医保依赖”转向“商保+医保双轮驱动”。

  当前市场环境为投资创新药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方面,市场仍存在“中国只会做仿制药”的认知偏差,这种普遍认知不足反而创造了绝佳的投资窗口期;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医药板块的持续调整导致关注度降至低点,长线资金正重新关注这一领域。

  中国证券报:今年4月初,受海外因素扰动,A股和港股市场震荡,你在第一时间跟投资者做了沟通,提出“美国关税政策对于创新药基本没有影响”的观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周思聪:创新药出海主要有四大核心逻辑。其一,创新药出海本质是知识产权输出,即以专利授权(License-out)形式出海,而非药物本身直接出口。其二,创新药普遍有80%—90%的高毛利率,可消化潜在成本上升。其三,创新药出海能创造当地就业机会。其四,中国药企仍可向欧洲、日本企业授权,不影响长期商业逻辑。因此,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证券报:今年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AI+医药概念火热,你对AI制药板块持怎样的看法?

  周思聪:AI制药的重点应该是“制药”而非“AI”,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技术赋能与实际产业价值的区别。在药物研发中,AI虽能辅助分子筛选,但90%的临床阶段难题(如针对不良反应的药物调整)是AI尚无法替代的。在医疗诊断中,AI读片确实能减轻医生工作量,但目前AI依赖的往往是局部数据,难以推演全局情况。

  总体来说,AI制药以及AI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方向,但是短期还不能给予很高的估值期待。目前,传统制药企业的研发体系和临床经验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