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多家优质企业带来逾千岗位需求,其中不乏年薪超30万的高薪岗位。5月10日,“百万英才汇南粤”制造业专场招聘活动(省内专场)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活动当天吸引入场大学毕业生8800多人次,收到简历数6695份,初步达成意向人数1310人次。
多企给出高薪技术岗位
有企业招聘位排起长队
据悉,本次制造业专场招聘活动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家电、轻工纺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开展,现场共有250多家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参加。
其中,制造业单项冠军6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家,提供1600多个优质职位,招聘人数5560人。这些优质企业也带来了不少高薪岗位,提供30万以上年薪的企业有30多家,提供逾140个岗位,招聘人数710多人。
例如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即小鹏汇天)此次带来了多个工作地点位于广州的高薪招聘岗位,其中“定位算法资深工程师”等十余个岗位年薪范围都为30万元起步,“感知算法资深工程师/专家(深度学习方向)”薪酬范围更是达到50万-100万元。
除广州企业外,此次招聘会也有不少省内其他地市企业参加,提供省内不同地点的工作岗位。例如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即上市公司“光启技术”)就带来了工作地点位于深圳和佛山顺德的高薪岗位,其中,“无人机飞控工程师”薪酬范围1.5万-2.5万元每月,“大模型Agent算法工程师”薪酬范围可达1.5-3万元每月。
高技术制造业岗位或有更高“性价比”
据了解,本次制造业专场招聘活动由广东省委人才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承办。此次活动是“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为广东省先进制造业企业和各路英才搭建了“零距离”交流的高质量平台。
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提供的岗位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匹配,希望能加入机器人研发领域。”多个企业代表表示,参加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扎实、综合能力较强,部分岗位已收到数十份优质简历。
“近年来公司发展势头很猛,今年我们整体计划校招约1000人。本次我们来到华南理工大学,精选了数十个高端技术职位进行招聘。”光启技术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刘芳千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司岗位主要服务于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在广东主要有深圳总部和佛山顺德生产基地,均有大量新增人才需求,最紧缺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三大类人才。公司也正通过高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硕士年薪可达20至30万元,博士年薪最高达70万元。
刘芳千还对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由于光启技术属于军工转民用类型企业,尽管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A股总市值近千亿元,但在大众市场层面的知名度还不高,“尤其许多大学毕业生还没听说过我们。”刘芳千说,相比毕业生争相投报的“大厂”,类似光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也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性价比”:“投报的竞争压力会相对小一些,而且公司处在快速发展期,入职后也更可能获得较快的薪酬和职级提升。”
广东科技产业创新渴求大量人才
针对大学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简历优化等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惑,在本次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全国工信系统劳动模范创业就业分享会、直播带岗招聘、龙头企业分享职业前景规划、制造业龙头企业产品展示、职场咨询赋能综合服务等专区,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基层项目、征兵咨询等服务。
深圳雷曼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高级总裁屠孟龙、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欧阳征定、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监刘更好、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咏斌、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HRPB经理刘小波5名获得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劳动模范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建议等进行了分享。
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咏斌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发展分享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职业发展要有三个“认”,认清行业大势、认准兴趣爱好、认真打造职业技能。
他还从企业发展和自身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出发,分享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数理逻辑能力和工具应用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工业制造业领域尤其重视数理逻辑能力,具备系统化思维决定了职业发展将来的高度。
“今天在现场举办的劳模分享会,就是各路英才在广东圆梦成才的写照。”广东省工信厅人事处处长雷勇强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广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对各类人才无比渴求,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各路英才在广东都可以找到圆梦的舞台。
雷勇强表示,本次活动呈现出企业优,职位多,范围广三个特点。今年,主办方还将在省外继续举办制造业专场招聘,诚挚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才子到广东来就业创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