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近日广深两地陆续出台政策。5月7日,深圳发布“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要点十条”;5月9日,广州出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22条”。
当下,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然而,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结构有待优化,亟须通过开放与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为服务贸易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引擎,广州是三轮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深圳则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正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深圳“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要点十条”和广州“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22条”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和精准性的政策设计理念。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地政策在支持重点、实施路径和创新举措上的共性与特色。
一是数字贸易成为共同战略支点。深圳政策第一条即明确推动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广州同样将数字贸易作为重点,提出加强“制度软环境”和“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塑造数字贸易新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特别强调培育数字创意产业,体现了“文化+科技”的融合思路。
二是不约而同强调规则衔接与标准引领。广州将“促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把握CEPA服务贸易协议修订机遇,强化与港澳服务对接。深圳虽未直接提及与港澳衔接,但其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开放措施同样有利于大湾区要素流动。
另外,两地都重视标准制定工作,广州提出研制湾区标准、国际标准,深圳则支持企业获取CMMI5、ISO27001等国际认证,这些举措显然有利于共同提升两地服务贸易规则的话语权。
在金融与专业服务支持方面,广深各具特色。深圳对金融领域给予更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服务出口企业可获得最高200万元奖励,远超其他领域100万元的标准,这与其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城市的定位相符。广州则更注重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的国际化,提出打造“广州样本”服务标准,特别是在跨境养老、互联网仲裁等特色领域。两地政策因此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数字经济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汇聚了丰富的人才与科研资源,对外开放水平较高,这些条件构成了广深发展服务贸易的显著优势。
时逢全球服务贸易创新提升的关键期,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正在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依托政策支持,广深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服务贸易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未来,广深应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政策协同,共同破解数据流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系统性难题。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深化港澳合作、强化数字赋能、完善生态体系等举措,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更重要的是,要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数字贸易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