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上海港未来的增长极依然在洋山深水港。小洋山北作业区日均近百艘施工船舶集结在此,正开足马力建设,上个月,西1区陆域形成工程全面完工,本月,西1区码头开工建设。
沪浙合作共建的小洋山北作业区是“十四五”规划102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一。作为上海港第三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小洋山北作业区将新建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泊位及相关配套工程,码头岸线总长610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
“小洋山北作业区功能定位为江海联运、沿海支线和近洋航线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建成后将与洋山南侧港区形成‘组合港’,释放洋山港整体运力,进一步巩固上海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吴庆飞告诉记者。
逐一破解工程技术难题
“从投资额、码头岸线等方面看,小洋山北作业区的体量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型水运工程。”在参加过外高桥港区、洋山四期、罗泾港区等多个项目建设的“老法师”吴庆飞看来,小洋山北作业区工程将实现多方面突破。
从规模看,小洋山北作业区面积超过南侧洋山一期至三期总和,在外海孤岛施工直面寒潮和东北风天气,冬季每个月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有效施工时间。该项目8个水工标段同步开工,作业面范围狭小,而现场参与施工的船只最高峰时达到300多艘,此外,承载着上海天然气总量超60%的洋山港入沪LNG管道横穿作业区。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专门成立船舶调度中心,研究制定桶式基础结构建设标准、疏浚土替代传统砂石料吹填造陆、工程结构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技术方案。
工作船码头和防波堤工程所采用的“大圆桶”新工艺,是桶式基础结构在外海码头和驳岸结构中首次运用,也是项目施工高速推进的关键。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经理倪立土介绍,大圆桶相比传统地基抛石工艺占用海域面积小,桶式基础结构还设置人工鱼礁,有效保护海底生物生存环境。为了吊装这些20多米高、数千吨重的大圆桶,建设团队成立专项课题组,前期在国家级实验室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并根据水文条件、潮汐规律不断优化安装工艺措施。“‘大圆桶’新工艺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科技成果,验证恶劣作业条件下海域安装新型桶式基础结构的可行性,显著提升施工工效。”倪立土说。
除了“大圆桶”之外,小洋山北作业区还诞生了首个“变废为宝”的海洋生态区。以往港区施工产生的疏浚土需要转载后运往专门的抛泥区处理,建设团队作了充分研究和实验,将疏浚土就地处理替代传统砂石料吹填造陆,用于建设港区生态湿地。
进一步夯实航运枢纽地位
小洋山北作业区工程采取“整体立项、连续建设、逐段运营”方案,总建设周期8年左右,工程分为西区、东区和中区以及7500米防波堤。记者了解到,目前西1区陆域吹填已完成,码头工程、浅表地基处理工程即将开工,计划2026年建成,西2区陆域将在年内基本完成;东区今年将启动东护岸、东接岸建设。预计2026年初期产能将达150万标准箱。
“小洋山北作业区将打造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港口、新时代生态绿色港区。港区科技创新浓度将再度刷新,打造全球智能码头新标杆。”倪立土介绍,小洋山北作业区所有装备、系统均为自主研发制造,全栈自主可控,同时应用“BIM+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集成5G、车路协同、高精度融合定位等技术,全面实现码头设备智能化运转。
值得关注的是,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不仅是港口扩容和能级提升工程,也将带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整体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重构,进一步夯实全球航运枢纽地位。吴庆飞表示,该项目有助于缓解洋山深水港区面临的岸线资源不足,形成功能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小洋山集装箱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