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0 16:03:20 股吧网页版
提升物价,仅仅扩大货币发行是远远不够的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冉学东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我国物价的运行态势做了重点描述和预测,同时对物价的运行特点和本质从经济学角度做了专栏研讨。央行认为,近年来, 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主要价格指标低位运行,物价受关注度进一步上升。仅仅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有限,未来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促进物价合理回升。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月度涨幅分别为0.5%、-0.7%和-0.1%。其中,春节错月和天气因素导致鲜菜、猪肉等价格月度波动较大,食品价格先升后降,一季度同比下降1.4%。受国际油价震荡影响,能源价格先涨后跌。

  但是一季度的物价有个特点是,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延续温和上涨,一季度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季度略有扩大。主要是在“两新”政策推动下,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环比连续上涨;春节因素导致家政、出行类服务价格起伏明显,一季度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可见,政府的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起了较好的作用。

  对于近年来物价疲软的原因,央行分析认为,从需求端看,当前总需求依然偏弱。一是全球增长动能放缓。二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新动能不断涌现,传统增长动能逐步收缩,新动能增长填补传统动能调整的需求缺口也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

  从供给端看,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驱动,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产能和供给,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是部分传统行业和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短期内又难以市场化出清,存在低效和无效的供给。二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新兴行业集中投入、大规模扩产,出现同质化竞争。三是房地产领域库存去化周期仍然较长。

  那么如何推动物价合理回升呢,当前舆论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央行应该多发货币,这样才能导致物价的上涨,央行在报告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

  央行认为,物价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很难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简单地线性外推。从国际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量化宽松等较为宽松的政策操作, 但当时也经受着“低通胀”的困扰,物价走势持续低于通胀目标。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2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的同比增速保持在7%-8%之间,超过名义经济增速的幅度,处于历史高位,但物价回升速度明显低于金融总量增速。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如果需求相对于产出上升,货币扩张对物价会显现上拉影响。增加货币供给,在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反而会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实际上物价也难以回升。

  也就是说,仅仅货币政策是很难推动物价回升的,有时候多发货币,可能让物价进一步走低,这是因为货币多发可能只是增加了供给,而有效需求并未出现改善,所以央行认为,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打通实体经济堵点。

  而扩大有效需求,则主要是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

  在笔者看来,物价问题还是一个长期问题,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居民资产缩水,消费意愿不强。目下最紧要的是,进一步健全社保制度,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增强消费信心。比如,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提出的“将较大规模的国有资本,首先是国有金融资本,划拨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就值得研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