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央行、证监会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央行宣布推出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三大类共十项举措;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包括完善房地产系列融资制度、扩大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范围等;证监会提出将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
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显示出动态与时俱进的规划特点,其既包括短期目标,即通过降准降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稳定市场流动性;还包括中期目标,即引导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消费升级等关键领域;更体现出长期改善营商环境和市场生态的目标,如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内生动力。
除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外,这次一揽子金融政策的出台还保有政策的空间。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及其不断变化的政策举措、相关影响还在发酵中,同时中国面临着各类风险挑战,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政策“组合拳”既及时有力又精准连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在笔者看来,这次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意图及其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当下最重要的是稳市场稳预期。一揽子金融政策充分落实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让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协同发力,以应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增强市场信心。
其次,优化营商环境并应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等,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投放,尤其是重点扶持最易受到影响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第三,激活资本市场。在当前全球经济共同遭遇增长挑战的背景下,金融反哺实体经济的发展及其自身结构优化至关重要。金融活,经济才能活,金融稳,经济才能稳。美日欧这些年的政策实践也说明振兴资本市场活力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所以,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有利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股市投融资生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第四,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有助于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为此,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消费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加快产业升级就显得日益重要。这次一揽子金融政策降低公积金利率、设立消费再贷款工具等,一方面是为了刺激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如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最后,盘活存量、提振市场活力关键在于稳定房地产。此次央行宣布的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以及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都有助于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从而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充分期待一揽子金融政策“组合拳”所带来的上述积极效果外,还需要考虑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此次政策“组合拳”保持一定空间的原因所在,为未来应对新的挑战、出台更多利好提供空间。
第一是需关注政策传导问题,比如有的银行风险偏好较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小微、民企的信贷投放;另外,企业和居民投资和消费比较谨慎或导致部分资金滞留金融体系,未及时有效流入实体经济等。第二是外部环境挑战,若美联储因关税引发高通胀而不得不进入加息周期,那么也会对我国的汇率等造成影响,此外美国所谓“对等关税”还可能引发全球需求疲软从而对外贸造成一定影响。第三种挑战来自房地产领域。除了下调利率、降低公积金利率以外,居民购房意愿还受收入预期影响,同时相关房企债务问题仍需更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则是资本市场,需要持续推动资本市场长期改革,促进市场稳健运行,扭转基金行业存在的“重规模轻回报”惯性。
总之,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通过“总量宽松+结构精准”的组合拳,旨在短期稳预期、长期调结构,有助于应对当前经济挑战,但同时需警惕内需不足、外部冲击及政策传导效率等挑战。后续需观察实体经济响应速度,及时跟进配套的财政政策,并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灵活调整政策“组合拳”的范畴(例如,增加配套产业政策等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