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丽娟
自5月2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出台是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经济周期、外部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正当其时。它将“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把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方针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筑牢了法治根基。
纵观以往政策,虽然国家多次强调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但现实中仍有部分民营企业对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心存顾虑。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法律的明文规定也让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不仅如此,《民营经济促进法》还直击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市场准入方面,该法提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经济组织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面临的隐性壁垒。
针对招投标、政府采购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制歧视问题,该法明确禁止此类行为,确保民营企业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竞争;对于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以及拖欠账款等问题,法律也作出了严格规范,禁止违法实施收费、罚款或摊派财物,规范异地执法行为,加强账款支付保障,让民营企业能够安心经营。
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法从多个角度规范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举措,优化信贷供给政策,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让民营企业在资金筹集上有了更稳定的预期。总体看,这些规定给予了民营企业足够的安全感,增强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相较于制度性政策安排,法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让民营企业从过去依赖阶段性政策扶持,转变为依靠法治保障实现稳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稳定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预期,更将激发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政策环境的转变,也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在新的制度安排下,民营企业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进而为企业营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然而,要让《民营经济促进法》真正发挥稳定预期的作用,实践中还需各方协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强化法治思维,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落实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及时清理和废除与法律相悖的政策文件。
同时,司法机关也要公正司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法律的公平正义在涉民营经济案件中得以彰显;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协助民营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除此之外,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也要坚持依法经营,提高法治意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履行社会责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这部法律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让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以法治的确定性稳定民营经济预期,这将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