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银发消费是今年以来热议的话题。
要激活老人消费活力,我们得先了解老年人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选取了上海目前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一批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为1965年以前出生、73%收入(含退休收入、兼职或返聘收入等)在5000元以上、72.86%以上会自行承担全部个人开支。在我们的调查中,受访者大多为75岁以下老人,65岁以下“年轻老人”超过20%。
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对老龄群体消费需求有进一步了解。
一、注重享乐型消费,旅游支出位列榜首
从受访老人的主要支出构成可以看出,除医疗、保健、家庭用度等刚性支出外,旅游已成为他们日常消费中最主要支出项目。

除旅游之外,闲暇时光里,运动健身、烹饪,在老人们的选择中位列前三。这些选择偏重享乐,对经济收入也有一定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受访老人中, 有近82%的老年人一年内有出游经历,近50%的老年人花费在5000元以上。旅游作为最重要消费项目的份量,可见一斑。同时,境内游仍然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每年1-5次的人群最多。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老人每年出境游1-2次,个别老人会出境10次以上。


在旅游消费中,老人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注重享受。
调研显示,老人们的旅游消费中,52.43%的机酒保险类旅游刚性消费占比小于15%,其他为住宿、体验、服务等消费。
分年龄段来看,年轻老人的旅行目的地更远,出游频次更高,支出也相应更高。受访老人中一半人的全年旅行花费在1万元以上,最多的在1-3万元的区间。
总体而言,这一代老人们对于精神满足有着更高的追求,消费观念新潮、开放,对新事物、新产品、新服务有更高的接受度,偏重享乐型消费。
二、线下消费仍是“心头好”,但供给还是不给力
上海老人的消费能力,在全国位居第一梯队。
调研结果显示,93.6%的老人承认自己有消费意愿。其中,31.90%的老人表示自己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曾经线下消费的主力军,61.43%的老人倾向于去线下消费,比如实体商场、街边小店等。

只不过,近年沪上老牌商场掀起转型潮,纷纷致力于吸引Z世代年轻人。如今实体商场中,老年人可消费的场所并不多。
71.43%的老人表示“有购物意愿,但是现在线下商城没有东西能激发我的购物需求”。74.28%的老人感受到“在线下购物时,经常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空间”,这其中,17.14%的老人感受特别明显。
此外,“线下商场太过于年轻化”(62%)、“线下商场不够适老”(60%)也成为老人对线下商场退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那么,老年人究竟想在线下商场买到什么?
记者对老人们的回答进行了分类整理。老年服饰(服装、大码服装、老年人的棉毛衫裤、袜子等)是最多老人提出的需求,其次有小家电,平民百姓的“针头线脑”等。还有老人提到专业性很强的书、情绪价值、适老用品。

三、智能养老产品大热,老人消费决策最看重性价比
随着AI、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的高速发展,老年群体对相关产品、设备也有强烈的求知欲,更期待智能化设备能参与到生活中来。
有78%的受访老人向记者表示,期待社区/街道/居委会引入康养类型的AI(人工智能)设备使用。

对于最近大热的AI智能养老产品,42.86%的老人会希望拥有情感陪伴类型的AI(人工智能)产品。
而58.57%的老人会选择生活辅助类(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生活辅助机器人、自动清洁设备),48.57%的老人会选择健康监测类(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慢病管理设备),然后是医疗设备(38.57%),康复训练设备(如:外骨骼机器人)(24.29%),最后是社交情感陪伴类型(22.86%)。
在面对这些新潮的智能产品时,功能、价格、以及家人的建议,对于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调研显示,影响老人消费决策的因素,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为:产品的功能性、实用度,价格高低,儿女意见,产品外观,朋友也买了、从众心理等。
而在定价上,35.82%的老人希望智能养老产品价格在1000元以内,35.82%的老人则可以接受1000-5000元的产品。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将产品逐渐降低到消费级的水平。尽管与老人的期待还有差距,但通过社区共享租赁等新型消费方式,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智能养老产业的爆发,也许正面临“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