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新京智库发布《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5)》,并发布《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等多个榜单。
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新京智库发布了《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下称“潜力榜”)。江苏徐州跃升榜单首位,山西太原、山东临沂、山东烟台和浙江温州等相较上一次榜单排序大幅靠前,山东泰安、河北沧州和四川绵阳等12座城市首次上榜。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报告中的一些潜力城市迎来了“高光时刻”。徐州、温州、绵阳、沧州、太原等网红潜力城市,在客流、消费、活动、品牌等多维表现上集体“出圈”,从“榜单黑马”成长为备受市场与游客关注的文旅新星。
与以往的短期爆红不同,这些网红潜力城市不再依赖单一打卡地或流量事件,而是以系统性供给、多层次运营、可持续增长力,构建起走向“长红”的底层逻辑。新京智库梳理其中一些代表性城市,透视它们如何从热度中突围、从流量中突变、从潜力中突进。
从“潜力榜”到“实力派”:网红潜力城市的客流爆发
“五一”小长假,是观察一座城市文旅吸引力和市场承载力的“放大镜”。
对于那些入围“潜力榜”的城市来说,这个假期更像是一次集中检阅。徐州、温州、绵阳、沧州和太原等城市在“五一”期间人气激增,不仅交出一份亮眼的旅游“成绩单”,也为它们从“潜力股”迈向“实力派”提供了坚实的注脚。
以徐州为例,其以热烈的城市氛围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徐州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徐州交通呈现出全线飘红的态势,高铁、航空、公路客运、地铁均迎来客流高峰。仅徐州高铁站,就在5天内发送旅客40.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92%;航空客流量达6.05万人次,同比增长22.13%。这一系列数据不仅体现了徐州交通体系的承载力,也表明其在旅游热度激增下的运行保障能力正在趋于成熟。
同样实现客流跃升的还有温州。中国网报道,这座江南沿海城市在“五一”期间接待游客501.34万人次(截至5月5日12时),同比增长23.27%。雁荡山、楠溪江、炎亭等景区成为游客“打卡”热门地,仅楠溪江景区就接待游客80.83万人次,较去年增长近三成。温州在旅游节奏、交通联动、入境便利、景区管理等多方面已呈现出“中远程游核心目的地”的雏形。
在西南内陆城市中,四川绵阳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据绵阳日报报道,5天假期内,绵阳全市41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27.21万人次,同比增长27.93%;实现门票收入2075万元,同比增长23.11%。其中,方特东方神画景区游客近7万人次,收入超1800万元,位列城市景区接待之首。
不同于传统节庆依赖核心景点,绵阳的旅游热度分布更加均衡,市域内的仙海、梓潼、北川、江油等地均推出独具特色的文旅活动,从汉服实景剧到羌族文化节再到“科技+飞行”的低空旅游,构建起一张全域旅游网。假期期间,全市交通客运总量超434.42万人次,支撑起文旅热度的有效流通。
在环京津冀城市中,沧州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沧州日报报道,五一假期,该市接待游客404.9万人次,同比增长21.34%。其中,京津游客达到124.22万人,占比高达30.68%,凸显其在首都圈短途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北方省会城市中,太原以616.09万人次的接待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同比增长8.4%。太原的游客构成呈现出显著“外向型”结构,市外游客占比高达73.39%,其中省外游客比例为35.7%——河北、陕西、北京、内蒙古和河南等周边省市区是主要省外客源地。这表明太原在“北方文化高地”定位上的辐射能力正在逐步强化。
这些城市的集体爆发,意味着“潜力榜”城市正逐步形成一股“后发赶超”的合力。它们有的借助区位优势强化中转枢纽功能,有的通过本地文化资源升级城市IP,有的靠精准策划挖掘节庆热点,有的依靠场景重构撬动消费潜能。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流量“洗牌”后,这些网红潜力城市所展现出的文旅承载力和热度延续性,让人们看到,“红”的不仅是节假日的热闹,更是城市长期品牌的底气。
从“流量密码”到“消费引擎”:多元供给激活城市经济
网红潜力城市的“热”,不仅要看游客有多少,还要看留住了多少购买力。2025年“五一”假期,多座网红潜力城市在实现客流爆发的同时,纷纷亮出各自的“消费牌”:从换新促销、夜间经济、音乐市集,到“文旅+科技”“文旅+体育”等融合玩法,逐步完成从“流量导向”到“消费驱动”的跃迁,城市“热度”正快速变成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以徐州为例,这座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借“五一”假期上演了一场“消费大戏”:64家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32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主城区22家零售企业销售额达3.61亿元,中心商圈9家企业销售额接近2亿元,日均客流量46.61万人次。
新兴消费场景成为徐州最直接的流量变现手段——湖畔音乐会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拍照,沉浸式街区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消费中获得娱乐与互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文庙夜市等集市成为夜间经济“顶流”。
温州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热闹”,还在于入境消费的布局。面对东南亚、日韩游客增长和免签政策机遇,在雁荡山、江心屿等重点景区增设多语种导览及非遗互动体验,推出瓯剧英文专场、木活字印刷国际工坊等,让入境游客的“China travel”“瓯”味十足,试图将“中短期旅游”延伸为“高附加值旅游”,其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和产品融合,打通游客从“到此一游”到“反复购买”的消费闭环。
向西看,绵阳的消费升级也表现不俗。在打造“文旅+科技”融合新业态上,绵阳推出如低空飞行体验、仿真飞行模拟、机器人人文咖啡等项目,既具娱乐性又有科技感。
值得关注的是,绵阳充分挖掘非核心地带消费潜力,像江油永胜镇、北川龙隐镇、盐亭嫘祖故里等地的“千人龙虾宴”“农具舞台秀”“非遗集市”等活动带动乡村消费走热。仅北川石椅羌寨就接待游客4.27万人,实现收入1778.23万元。这种“文旅下沉”策略,使得乡村地区成为消费新增量,也是对传统“中心导向型”旅游结构的一种重构。
而在沧州,“五一”期间则上演了一场极具特色的“烟火秀+国潮节”。以南川老街为核心的非遗美食市集,以火锅鸡文化节为代表的美食主题节庆,成为短视频平台上“自来水”流量的新热点。沧州市文旅局数据显示,“沉浸式演出+非遗体验+街区巡游”已成为游客口碑最高的组合场景。
太原则将“节日经济”巧妙嫁接于文化与自然之上——晋祠、天龙山、太原古县城等景区延长开放时间,部分景区开展夜游活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依托丰富花卉资源,太原市打造集赏花、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节日盛宴,“赏花经济”绽放活力。太原植物园内,牡丹、郁金香、丁香花、碧桃花争奇斗艳,吸引游客驻足。
从这些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新一轮消费增长点不再单纯依赖“流量型景点”或“爆款活动”,而是依赖一种更深层的供给结构转变:从“卖门票”转向“卖体验”“卖内容”“卖场景”。围绕“内容即消费”的逻辑,各地通过沉浸化演艺、主题节庆、换新补贴、市集经济、乡村场景等“组合拳”,实现旅游、文化、商业、科技、服务的全面融合,最终完成了假期消费从“局部放大”到“全域带动”的跃迁。
从“单点打卡”到“体系运营”:品牌化转型打造长红机制
一座非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网红”,靠的是一次出圈的巧合;而要成为“长红城市”,则必须依靠系统性的运营与持续性的内容输出。
入围“潜力榜”的多座城市,在这个“五一”假期没有满足于打造“刷屏景点”或“短期热搜”,而是纷纷从单点爆破走向结构建构,从“打卡经济”迈向“城市IP运营”,试图在一次假期中埋下品牌长红的伏笔。
包头的做法颇具代表性。这个内蒙古西部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持续推动文旅融合转型。今年“五一”假期,包头推出“春遇鹿城·花漾包头”主题系列活动,整合了“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等七大主题100余项文旅内容,形成覆盖城区、景区、街区、乡村的文旅矩阵。
更重要的是,包头的这场直播只是城市品牌建设的一个环节——文旅部门同步推出“花卉+文艺+非遗+夜游”等板块,试图构建“从春季花会到秋季文博”的四季流量转化链。包头的实践表明,地方文化IP的系统包装,是城市告别一次性爆红的开始。
在西南城市绵阳,体系化运营也成为城市文旅升级的关键词。从“科技+文化”的创新叠加,到“全域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分层构建,绵阳在五一期间几乎做到“日日有活动、县县有亮点”:羌族文化、低空旅游、汉服国风、文博互动、夜间演艺……各项活动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有层级、有主线、有迭代。更重要的是,绵阳通过媒体传播策略对这些“文旅资产”进行跨平台放大。
这不仅是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品牌意识的跃迁。以“羌族IP”打造为例,绵阳北川围绕“羌韵悠长·石椅欢歌”文化节设立舞台演出、非遗展销、乡村游玩等活动,将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节打造为“高认知度+高参与感”的城市节庆。通过这一节庆,“羌文化”从地域性符号,转化为外来游客理解绵阳的第一个入口。城市品牌由此获得了“历史沉淀+场景更新+运营叙事”的三重支撑。
而在太原,这种运营体系则体现在对文化资产的“精细化使用”上。“五一”期间,太原发布七条旅游线路,从城市街巷潮玩游、山西翠色健身游到文博探秘路线,一方面体现出城市对不同客群的精准洞察,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太原不再依赖“古建筑+人从众”的传统模式,而是试图通过“短线路+大IP”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层链接。
这些城市的共同经验在于:品牌不是靠“一个网红景点”撑起的,而是需要场景协同、传播协同与政策协同。
泰安的“城市品牌迭代路径”值得关注。在传统核心资源“泰山”之外,泰安近年来持续进行“泰山+”组合拓展。以“封禅大典”演艺项目为引擎,节日期间共售出近万张演出票,同比增长30%。文旅驿站、夜间集市、公交直通专线等服务链条,将“登泰山”这一行为逐步演化为“留泰安”的消费行为。
如果说爆红是一种短期注意力的集中,那么“长红”则意味着注意力的持久耕耘。而真正能决定城市品牌能否“长红”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一个热点事件,而在于城市是否能建立一整套内容生产机制、城市管理机制、文旅场景创新机制与运营转化机制。这些机制背后的逻辑,是从“要我红”变成“我能红”。
随着城市品牌竞争的不断加剧,那些能够跳出“跟风流量陷阱”、把握“系统运营逻辑”的城市,才更有可能将一个个假期高峰,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