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不买,更待何时”,4月在香港岛上环购置一套小面积公寓的“港漂”Jessi Che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拿到香港特区永居身份后,解决住宅刚需成了她首要考虑。
Jessi表示,不仅仅是因为香港住宅物业市场价格的下跌,更是因为她预测“供平过租”的时代即将到来。
“供平过租”,即按揭还款以购置住宅的月付成本小于月租房屋的成本。Jessi称,按照现行利率,一套售价约为493万港元的公寓,30年期贷款利息约为224.6万港元,购房后的按揭成本约为15900港元/月;对比之下,其此前的房租约为13000港元/月。
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公布的数据,2025年3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最新报284.2点,对比2月下跌约0.49%,按年跌8.2%,该数字已连续下跌4个月,创8年半以来的新低。相较于买卖市场的低迷,租赁市场的表现则相反,2025年的首四个月内,租金指数连续攀升,最新报193.3点。
中原城市租金指数(CRI)反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屋苑的总租值,该指数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由117.09上升至123.87。美联物业数据也显示,香港房屋平均租金在2024年内累计上升超5.5%。
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布少明曾表示,随着租房成本显著上升,在财政预算案、施政报告宣布放宽物业按揭成数上限,以及允许投资移民买豪宅等一系列利好楼市因素加持下,“供楼”将更趋于划算,吸引部分人士“转租为买”。
“细价盘”助推“小阳春”
在2025年的首五个月,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小阳春”势头似乎正逐渐升温。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和美联物业资料,在2025年首4个月内,香港住宅市场一手成交量为5511宗,虽不及2024年同期的6601宗,但仍然创下6年以来的同期次高。
数据显示,2025年首4个月期间,400万港元或以下的交易录得1003宗,同比大幅增加约346%。
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认为,在2月底财政预算案的影响下,发展商积极推售“细价物业”,即各个单位平均售价约为400万港元或以下的新盘。随着该类型楼盘的不断推出,这类楼盘在新盘市场中的占比由2024年首4个月的约3.4%,大增至2025年同期约18.2%,同比增加了14.8%。
2月底,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到,为减轻“上车客”的负担,将征收100港元印花税的物业价值上限由300万港元提高至400万港元。根据计算,这将为买家最多节省约6万港元的购房开支。
财政预算案一经推出,香港住宅物业的整体成交量在27天内上涨了98%,但成交金额只上涨了63.5%,成交的一手楼盘中,有超过一半总价在400万至600万港元之间。
部分卖家持续以低定价吸引买家入场,是目前房价未显著升高的原因之一。
万科香港旗下位于大埔的新盘上然,在3月15日首轮销售卖出9成单位后,次轮发售119伙,收到认购意向登记7868票,超额认购逾65倍。万科香港表示,截至3月19日晚10时,约107伙单位被挑选,项目在发售后的4日内共卖出331伙。
据悉,万科上然2期定价318万至1179.2万港元,万科提供16%折扣优惠后,实际售价为267.2万至990.6万港元,折实呎价为10303至13701港元,首批折实平均呎价为12018港元(1呎约等于0.11平方米)。发售房屋中共有58伙单位折实售价低于400万港元,可享受新出台的印花税优惠政策。
布少明表示,由于该楼盘超额认购,首轮销售反应热烈,二轮推出的单位也很快售罄。一手市场销售表现理想,香港楼市的“小阳春”现象已然到来。
根据香港置业资料研究部的《一手住宅物业销售资讯网》数据,2025年首4个月内,400万港元或以下的一手住宅成交量录得1003宗,已达到2025年全年1127宗的约89%,创9年以来的次高纪录。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以400万港元或以下一手成交量占整体一手成交量比率计算,今年以来该数据已达到18%,同比增加11%,更创下了自2013年4月“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生效后的新高。
“止跌回稳”仍在等待信号
一手“细价房”受到市场火热追捧的同时,香港二手住宅的成交量却在下降。
一直以来,香港“十大屋苑”的相关动向是衡量楼市走向的重要指标,其涵盖了十处香港、九龙和新界地区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交易活跃且价格稳定的优质楼盘。
从数据来看,香港十大屋苑在4月的整体成交量全线下跌,其中超半数屋苑成交量跌幅超过50%。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美联物业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杨明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继2月财政预算案公布以来,3月,部分业主在利好消息下选择出售物业,而买家则因楼价吸引而入市,并倾向于选择优质且平价的房源,进而使得二手物业价格承压下调。
中原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陈永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月,受到关税风波等影响,买家入市态度趋于谨慎。
陈永杰补充道,开发商以低价策略推售新盘,进一步分散了买家对于二手住宅的购买力,以上因素叠加使得近期香港住宅物业二手成交量明显下降。
反映二手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21日至4月27日间,CCL指数为136.71,对比上个月同期下降0.08%。
“市场还在等待更明晰的信号”,戴德梁行执行董事及香港研究部主管邓淑娴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整体的住宅物业市场在看到明显的成交量上升趋势后,住宅物业的交易价格才会逐步“止跌回稳”。
邓淑娴补充道,印花税门槛的放宽,还将持续帮助想入市的买家减轻购房负担,有利于提升住宅物业市场的后市交易投资量,最终帮助香港楼市稳定发展,楼价回稳。
二手住宅年内有望“见底回升”
2025年内地买家的入市个案正持续增加。
早先有数据显示,2025年的前两个月内,香港一、二手住宅物业市场迎来了超过1300宗“普通话买家”的购买,同比增长超50%。
香港房产中介公司品正置业总经理伊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其近期接触的客户中,香港本地客户的占比不足一成。但她也表示,这一现状应该也与公司的定位和背景有关。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撤辣”政策实施两年间,内地客累计购房达1.2万宗,贡献1331亿港元成交额。其中启德新区成为最热区域,内地买家占比高达50%,远超第二位黄竹坑557宗的1.8倍。
香港地产界广泛认为,启德地区交通方便、学校网络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是其近年来受到广大买家青睐的原因,也使其成为了香港“最受欢迎的地段”之一。
伊娜补充道,“普通话买家”的活跃度较高,其关注的区域也较为广泛,包括启德、何文田、黄竹坑、中西区和炮台山等地。
“撤辣”从2023年10月开始,直至2024年3月,香港财政预算案宣布全面撤销辣招——即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所有住宅物业交易不再需要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
陈永杰表示,价格吸引力是驱动内地买家在香港购楼的主要因素,香港的整体楼价较三年前峰值回落进25%,近期印花税放宽的政策也对内地买家的入市决策有影响。
4月以来,接连的节假日使得内地买家进入香港看房购房的频率增加。根据中原地产数据,清明节三天假期,香港“十大屋苑”获得共计约565个预约看楼量,看楼量依然维持在超过400个的高水平,市场热情不减。伊娜也表示,五一期间,其部分客户“早早安排了来港看房行程”。
在内地买家不断入市的影响下,进入5月,香港二手住宅物业市场的成交量也似乎有了“起色”。
在包括佛诞日的三天“小长假”( 5月3日-5月5日)期间,利嘉阁地产数据显示,香港十大屋苑中6个屋苑录得成交。按区域划分,港岛及九龙区各录得6宗成交,新界区有5宗交投。其中,太古城共有6宗成交;嘉湖山庄录得4宗成交;美孚新村排名第三,录得约3宗交投;新都城录得2宗,沙田第一城及黄埔花园各录得1宗二手成交。
然而,陈永杰提醒道,随着近期低价新盘主导市场,未来香港本地刚需或将逐步接棒市场动能。
展望未来,杨明仪进一步表示,随着市场上优质低价房源的逐步消化,在2025年第二季度内,香港二手住宅物业市场的价格有望止跌,甚至有可能“见底回升”。
香港置业研究部则预计,如果开发商能够在2025年第三季度清理部分库存,并积极推出新盘,在配合2025年内两次降息的情况下,香港一手住宅价格将有望提升,进而改善二手住宅价格。
结合当前的变化,莱坊预计,2025年内,香港一般住宅价格最多上升5%,一般住宅的租金亦则有望上升3-5%,创历史新高;戴德梁行表示,2025年香港住宅物业的成交量有望比2024年提升5-8%,达到56000至58000伙的水平,整体楼价将反弹约5%,租金也将反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