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第二天,健身教练Jamuna用6个小时39分钟34秒的时间跑完35公里的越野赛。
作为一个高精力的户外专家和ACE-CPT美国运动协会认证的私人健身教练,她对专业的运动设备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训练鞋最爱NIKE metcon,越野鞋喜欢la sportiva,游泳服喜欢TYR,泳镜喜欢swans……平时推力训练比较规律,足背屈不太受限,会买赤足鞋;拉力比较多的时候,会买助力带和护掌。”
近年来,随着体重管理年的逐步推进,中超、中职篮、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等多项赛事在国内上演,全民体育氛围热烈,像她这样爱上运动并愿意为之消费的达人不在少数。
年轻人对骑行不断提升的热情和专业度带动骑行装备销量同比大增,露营的火热则带动帐篷、 折叠桌椅等户外露营装备市场走俏。据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体育消费市场表现活跃,群众健康体育消费有望带动539.7亿元的消费支出,2025年全国运动装备市场规模将达6021亿元,同比增长14.2%。
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高增速折射出全国运动装备市场的火热。现在的体育运动消费市场有什么趋势?体育赛事的“流量”如何转化成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下一步,体育产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
智能装备涌现
“器械、重量只是肢体的延伸,本体感才是运动的重点。”Jamuna坚持认为,运动装备是为了让身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尽可能地降低磨损。
更新颖、更健康、更个性的消费观点正在成为市场的共识,针对个人或群体的身体属性和运动需求,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运动装备越来越多地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刚需。
“近年来,我们频频收到定制订单。有一些专业的运动达人会对自己的运动设备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羽毛球拍的线和手胶,乒乓球拍的球柄和拍面等细节,都会一一定制。另外,一些企业也会有定制运动服装的需求,我们会设计服装上绘有企业的logo、元素等,这种服装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志雄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享,一般200件左右的小批量订单,工厂3~4天即可交付。
梁志雄认为,正如同“拿着冠军的同款球拍,也会有情绪价值”,未来,专业化、定制化的运动装备消费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智能装备也为运动本身带来了新的增量。
“我去健身房跑步的时候一般都会戴上智能运动手表,可以记录运动的时间和消耗的能量,记录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还能免于手机上别的消息的干扰。总的来说,运动手表让我能够专注于运动,坚持的时间更久。”上班族小灰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
除了智能穿戴设备,运动影像逐渐从记录“小众极限”走向“大众日常”,运动相机影石insta的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他们感受到了运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与智能设备所带来的增长动能,越来越多大众消费者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运动生活。
智能科技涌现,运动设备企业也在积极谋求产业升级之路。梁志雄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我们现在从单一赞助设备逐渐转型为引入赛事、运营赛事的全流程,提供全套智慧体育解决方案。”
而影石运动相机也超脱本身的拍摄功能,推动运动影像进入更智能、更轻便的创作时代。影石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通过和更多的品牌联合,可以打通生态。比如,通过和Apple Watch、佳明等智能设备的合作,让影石运动相机的仪表盘功能从速度、海拔、方向、累计距离、坡度和运动轨迹等实时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直接叠加在视频中,让用户的每一次骑行、滑雪、冲浪不仅有画面,还有故事和数据的完整呈现。
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运动设备需求带来细分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体育产业变迁。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体育场景进一步融合,催生出沉浸式赛事、云端直播平台等多种新兴业态。
技术革新与产业融合同频共振,赛事不仅是竞技活动,在多种智慧设备的升级下,开始成为声、光、电等多种刺激的饕餮盛宴,与智慧看赛的舒适体验,“看体育赛事以后会和看演唱会一样”。
在更加精彩的赛事呈现上,深圳宝安体育馆为了十五运的拳击赛事设计了灯光,还为了十五运的男子足球赛上新了800平米、亮度7200尼特的LED显示屏,为赛事的视觉体验提供全面升级。
在更加舒适的体验方面,以十五运的智慧场馆建设为例,广州将创新采用“一个云平台中心+多个场馆基础设施系统节点”的技术路径,建设全市统一的云化场馆运营管理中枢系统,构建“横向互通、纵向联动、集约复用”的智慧场馆数字化运行体系,推动广州赛区负责的23个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升级。
体育消费的“泼天富贵”
当运动设备走向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化,当体育赛事升级成为沉浸式的豪华体验,体育产业正在从单一功能性的消费形态进化为连接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枢纽型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倒逼生产体系完成从规模制造到智慧服务的范式转移。
“数字体育作为消费经济和数字经济结合的新领域,正在迎来创新创业的黄金窗口期。”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与数字体育学院院长王晓东表示。
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在需求的牵引下,生产与技术赋能,拉动场景升维,体育赛事的“流量”正在转化成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日前,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丰富健身运动消费场景,认为在政策利好及赛事活动抓手刺激下,体育消费潜力正不断释放 。
在国家发布政策后,各地也纷纷结合当地特色响应。
浙江省出台《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掘新型消费增长点,提出体育赛事、演绎经济、文旅融合等6条举措,将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30场以上、国家级体育赛事200场以上,创新演唱会的“后一天经济”模式,联合商圈推出消费满减等活动,定制“演艺+微度假”路线,让优质演出成为城市文旅的“流量入口”。
近期,十五运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发布广州首届国际体育嘉年华主题活动,借助十五运赛事契机,着力打造“跟着赛事去旅游”系列产品,创新推出“全运游”文旅体套餐,将“赛事主场”升级为“文旅消费主场”。
另外, “体育+”的产业协同效应持续释放,通过与文旅、教育、康养等领域的珠联璧合,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淳林认为:“‘体育+’是长期战略。”文旅、艺术、科技、历史等领域均可与体育结合,利用智能化手段来进行赋能和传播。
梁志雄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体育+可以赋能许多产业发展。例如体育+医疗,针对体育运动队人体肌肉损伤来进行康复的医疗解决方案,未来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