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议员提出一项法律草案,拟禁止16岁以下人群在新西兰使用社交媒体。新西兰总理表示,此举是为了保护孩子们免受社交媒体危害。据报道,这一法律草案要求社交媒体公司需核实用户至少年满16岁,否则将被处以高额罚款。(5月7日封面新闻)
新闻提到的草案仍有待表决通过,但其已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关于未成年人与社交媒体关系的讨论。这并非新鲜话题。当下,社交媒体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诸多挑战。网络暴力、不良内容、社交媒体沉迷……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很可能因此产生价值观扭曲、心理问题等。并且,社交媒体上的“社交压力”也不容小觑,容易让青少年陷入攀比、虚荣的怪圈,过度关注网络形象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注欧洲、中亚和加拿大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和游戏情况》显示,青少年近年出现社交媒体问题的比例从2018年的7%升至2022年的11%,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使用行为,也容易遭受负面影响。可见,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不当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由此出发,新西兰提出这样的法律草案,初衷值得肯定,亦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从国际视角看,也有越来越多国家计划或已着手立法对社交媒体用户年龄作出限制。美国犹他州通过社交媒体监管法,要求未成年人必须得到家长或监护人的明确同意才能注册使用社交网站;去年底,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全球最严社交媒体禁令”的《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数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规定将在12个月后生效。在我国,从2019年移动互联网的青少年模式,到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再到近日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从中可以看出,如何防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受到社交媒体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社会话题,在社交媒体与未成年人之间筑好“防护墙”,也已成为共识。
不过,种种“围栏”真能拦住未成年人吗?若在完全禁用后,未成年人涌向更隐蔽的平台又该如何处理?在用户基数庞大的情况下,如何平衡隐私保护和年龄审核的严格性?社交媒体并非洪水猛兽,完全隔绝就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吗?未来又该如何提高数字素养?从实操来看,现有方案的实践效果仍面临不少质疑,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多矛盾需要考量。
当然必须看到的是,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课题。目前各国所做的尝试,至少非常清晰地传递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强烈信号。关于这一点,国外有句话颇有道理,“我们的目的是非常清楚地传递一种信号……实施过程不一定可以完美无缺,就像18岁以下的禁酒令不一定意味着这一群体绝对接触不到酒,但我们知道应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