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即将拉开帷幕。值此时间窗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就业意见》),从人才培养供给体系、指导服务体系、求职招聘体系、困难群体帮扶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六个方面,对加快构建与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做出了清晰部署,其中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体系位列“六大体系”之首。
今年有1222万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多了43万,且还是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连续三年超过千万,另外,今年高考人数预计超1400万,而这样的增长趋势也将持续到2035年。一方面是高考学生人数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量叠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很大。
在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所普遍反映的“招工难”却成为了常态,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不匹配。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一线技工普遍短缺,高技能人才更是稀缺无比。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因为高等学校的产出与产业结构和企业岗位需求出现显著错位,高等学校发展步伐严重滞后于市场创新速度。
就宏观布局看,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少学校缺乏对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起码敏感度,对日益走弱的就业信号也熟视无睹,同时生源供给充分的粗暴认知更强化着不少高校抱残守缺的偏好;就微观个体而言,教师用一本书和一门课讲穿十余年,甚至一本教案吃一生的依然大有人在,而且不少也只是空谈理论,讲授内容还严重脱离实践;科学研究方面,绝大多数高等学校仅将课题项目申请视为自身评级与升格之用,能够贴近学生就业的研究课题少之又少。
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便不断发布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至2022年,教育部创建了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试图以此推动各地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进程;去年年底,教育部又提出推进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AI模型分析岗位需求与专业对应关系,由此牵引高校加快专业调整步伐。
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在教育供给有效性、贴近社会需求真实性以及供需适配精准性方面仍存调适能量不足的短板,《就业意见》首先由此强调要加快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人才需求数据共享归集,创建人才需求数据库,同时推进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分析会商,综合比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大数据,开展人才供需关系前瞻性分析,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同时组织地方和高校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藉此生成以供需适配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动态调整布局。
在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体系方面,《就业意见》提出的政策创新最大亮点不是在人才供需状况的科学研判上,而是提出了要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也就是说今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而学生招进来后,要按照国家、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养,质言之,学科与专业的取舍去留都由就业指标说了算,通过强化就业反馈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反馈”的闭环调节体系,推动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布局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
基于就业对招生计划与人才培养发挥着风向标作用,《就业意见》强调要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创新就业质量评价工具,分级分类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工作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标因子中。作为基础性支撑因素,《就业意见》指出要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与此同时,为推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有效扩容,《就业意见》明确畅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发布职业标准,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鼓励就业指导教师等申报相应职称,同时打造一批高水平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相信在这些举措协同合力之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将会日益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