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从当初的“舶来品”一路发展成为中国市场重要的饮品产业。随着多元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咖啡早就变成了现代人的日常快消饮品,褪去了“西式”的外衣,从“小资情调”转变为“基础符号”,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据《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已达到2654亿元。
中国咖啡产业经历了从“消费进口”到“消费出口”的转型升级,贯穿了从咖啡种植培育、包装运输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集群,成为全球咖啡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层出不穷的新咖啡势力品牌,比如瑞幸、库迪、Manner等,实现本土化品牌弯道超车,打破了以星巴克、雀巢等老牌咖啡的垄断格局,构建了新的咖啡生态圈,创造新消费机遇。
一杯拿铁的温热,拉近相互的距离。从精神文化消费上来看,咖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身份认同符号。Z世代作为咖啡新零售的主力军,他们赋予了咖啡不同的情感价值。以咖啡为纽带,与他人建立更多情感链接,让咖啡成为他们手中的“社交货币”。此外,不少咖啡馆正重构空间新价值,创造新型空间业态,比如“咖啡+共享办公”“咖啡+画展”等形式。通过设计“第三空间”概念,营造都市氛围,既满足了人们聚会、工作或休闲的需求,也丰富了当代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文化消费需求赋予咖啡情感价值与社会意义,而经济消费需求则构建其产业根基与市场逻辑,这也是咖啡经济带来的直接发展机遇。咖啡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商品,其产业链覆盖全球超70多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万亿市场规模。从种植到销售服务,咖啡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盘活乡村新动力,比如云南咖啡种植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从“特产”到“金豆”的价值跃迁,已成为云南的重要经济支柱。各地咖啡新势力品牌竞争促生消费活力,以IP联名、文创融合、跨界合作等方式,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营销形式,从而刺激新消费。而“9.9价格战”的竞争趋势也推动了咖啡从白领的象征变成了全民皆咖的日常饮品。
当然,市场的过度发展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咖啡的种植与培育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咖啡产量波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并且咖啡产业繁荣也会导致其被过度种植,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其次,持续不断的恶性价格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咖啡生产品质,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挤兑高端精品咖啡市场的发展,造成“好质量咖啡没处卖,低质量咖啡遍地有”的情况。
当西方还沉浸在咖啡浪潮的争论中,中国咖啡正在用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力,开辟一条“万物皆可咖啡”的新消费道路。从云南山间的一粒咖啡豆,到小巷街角的一杯拿铁,云南咖农改写了咖啡时代。中国咖啡市场已经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正重塑全球咖啡新消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