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以下简称《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46万件,同比增长33.33%。其中,在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而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日用杂品、鞋、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量均出现同比增长。
《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八项具体的投诉热点分析及典型案例中提到,新能源汽车行业涉及的三类投诉较为集中的新问题,分别为定金退款争议频发、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补贴兑现落空引发纠纷。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多数厂商采用预售模式,部分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因车辆交付延迟、配置与宣传不符等原因申请退款,但商家以“订单已锁定不可更改”等为由拒绝退还,导致出现定金退款争议。同时,部分消费者反映,刚购车不久厂家即推出配置更高、价格更优的新款车型,消费者心理落差明显,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此外,商家在宣传中承诺的政府补贴、置换补贴或其他优惠在实际交付过程中未能兑现,由于补贴兑现落空引发纠纷。
中消协公布的一则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孙先生缴纳订金购买某品牌新能源汽车,但在办理完机动车登记手续当晚,该品牌发布智驾系统并且全系标配。而此前,孙先生在与该品牌销售沟通购买车型及其价格时,销售人员并没有告知车型即将停产,且购买的车型仅上市三个月。孙先生认为,销售人员在明确知道车辆将会重大升级的情况下,依然不对消费者明确告知,反而加快办理速度,让其在发布会当天完成交易,并承受莫大损失。
事实上,孙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攀升,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激增,车企在加速产品迭代速度的同时,为提升车型竞争力,往往“加量”不加价甚至降价,随之引发老车主不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自造车新势力入局以来,汽车的电子化概念被持续强化,对于造车“新人”来说,迅速达成规模化交付成为关键。因此,车企通过不断迭代来提升车型的整体水平,并通过更有竞争力配置的车型去抢夺市场份额。不过,车企在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也让老车主开始产生心理落差,如何平衡车辆迭代与消费者权益也成为焦点。
中消协方面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模式转变及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一些企业在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纠纷的发生。
对此,中消协方面认为,作为当前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应摒弃“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强化合规销售和售后保障,建立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在销售协议等条款中应清晰标注车辆配置、交付时间、退款条件等;明示各类补贴政策适用范围、申请流程及截止时间,不隐瞒限制条件。同时,加大对价格变动和车型更新等营销环节的信息披露,平衡好企业自主经营与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