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如期按兵不动
当地时间5月7日,美联储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保持在4.25%至4.50%之间。这是自今年1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3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当天下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上,“关税”一词被提及超过20次。鲍威尔在被问及关税的实际影响时表示,委员会注意到消费者情绪方面的变化,人们对关税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担心价格可能上升。但他补充说,这种冲击尚未真正显现在经济数据上。
美联储为何选择继续“静观其变”?关税未来会否持续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相关解读,我们来连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美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
美联储按兵不动有两个原因
胡捷: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今日宣布维持利率不变,背后存在两方面原因。第一,关税对经济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不确定状态,难以作出明确判断。关税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能加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可能放缓经济发展速度,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这两个因素对利率调整方向的指向截然相反。前者暗示应保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后者则表明应尽快降息。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两个矛盾因素未来将如何演变以及各自的影响力将如何变化。鉴于这种不确定性,美联储决定暂时观望,等待更多经济数据公布后再做决策。
第二,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总体较好,为美联储提供了等待和观望的空间。尽管第一季度公布的实际GDP年化初值环比为-0.3%,但若剔除进口额的异常增长,实际经济增长率约为 3%。进口额的突然暴涨主要源于市场对关税可能上调的预期,导致众多厂商提前大量进口存货,从而影响了 GDP 数据。在此背景下,美联储认为经济基本面尚可,暂时等待并不会带来重大风险,所以决定按兵不动。
美联储仍需等待经济数据
胡捷:展望未来,美联储的行动时机及方向将主要取决于后续经济数据,包括通胀数据、经济增长率以及失业率等。随着月度数据的陆续公布,关税对经济的总体影响将逐渐清晰,这将有助于美联储在 6 月底或更晚的下次会议中作出更为明确的决策判断。
全球货币政策会否愈加分化?
在美联储按兵不动的当天,巴西央行加息50个基点至14.75%,创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日本央行虽然在5月1日将利率维持在0.5%不变,但是在3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表示将继续推进加息进程。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7日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欧洲央行也在今年4月份再度降息。
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为何出现较为显著的分化?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高的前景下,各国货币政策将怎么走?来听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研究员刘英的分析。
中美货币政策处于不同态势
刘英:当前全球货币政策走势呈现分化态势。首先,我们看到美联储连续3次维持利率不变,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始终维持在 4.25% 至 4.5% 区间,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对全球加征 “对等关税”,引发市场对美国通胀上升的担忧。因此,与上年关注的美联储点阵图预测相比,市场预期美联储后续降息的次数和幅度均有所减少,今年降息4次、共计 100 个基点的预期已明显下调。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全面降准降息阶段。这一政策选择主要基于国内物价稳定以及相对充裕的货币政策空间。具体来看,在降准方面,通过下调 50 个基点释放约 1 万亿的长期资金流动性。此外,针对汽车及金融租赁领域,分阶段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 500 个基点至 0,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巩固中国汽车大国地位,有效应对外部高关税冲击。在降息方面,政策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以及居民公积金贷款利率均下调 25 个基点。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楼市回稳、提振市场信心以及促进经济增长。
关税若不降全球货币政策或更加分化
刘英:当前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也的确呈现分化走势。巴西处于加息周期,日本也处于即将加息的状态。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超出 3%,日本近4个月通胀率维持在 3.6% 以上,巴西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甚至超过 5%,为控制通胀,加息成为必要举措。
此外,美国的 “对等关税” 政策对其他国家通胀水平有推升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促使加息的国家继续加息,降息的国家持续降息。例如,中国可能会继续降息,而欧元区方面,因欧洲央行数据显示CPI连续一年多处于 2% 区间,预计欧洲央行会继续降息。若 “对等关税” 谈判进展顺利,降低关税水平,将缓解推升通胀的压力,减轻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程度,促使其趋同;反之,若谈判僵局,各国坚持己见,尤其是美国不降低对等关税,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走势将加剧。
全球资金正在流入亚洲资产
随着全球央行进入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期,亚洲市场也正在迎来全球资金的流入。
多种亚洲货币近期显著升值。高盛指出,各国央行正加速“去美元化”,转向其他储备货币配置。韩元、新加坡元和人民币分别因债市开放、信用评级高、贸易量大,被视为亚洲最有潜力的替代选择。
与此同时,全球资金开始涌向亚洲债券市场。数据显示,3月亚洲债券吸引了7个月来最大规模的外国月度资金流入。
亚洲资产为何更具吸引力?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未来全球资金流向还会有哪些变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为我们带来他的解读。
全球资金转向亚洲或为今年显著特征
杨德龙:近期,亚洲货币显著升值。自4月2日特朗普单方面发起关税战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美元指数与美债价格大幅下跌,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举措严重损害了美元信用。随着美元走弱,资金纷纷流向其他储备货币,如人民币、欧元、日元等。
亚洲债券在3月吸引了7个月来最大规模的外资流入,显示亚洲货币与资产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资金从美股、美债撤离后,积极寻找新投资机会。亚洲债券因高收益及前期价格回调,连同处于历史低位的A股、港股等优质资产,吸引了全球资本的流入。这一趋势一旦形成,未来将长期持续,预计全球资金将逐渐从美元资产转向亚洲资产,成为今年显著特征。
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尤为突出。我国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签订人民币结算协议,助力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重要货币,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吸引外资增配人民币资产,提升人民币投资吸引力。春节前,中国在大模型DeepSeek 突破后,全球资本高度关注中国科技优势,这可能促使资金从美股科技股流向 A 股或港股科技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