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首日,作为本次大会的科技创新成果,长木谷“AI+数智骨科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发,其以“智能规划—精准执行—动态评估”的诊疗闭环,构建了覆盖骨关节、脊柱、创伤等全骨科领域的数智化诊疗体系,标志着中国骨科医疗科技全面迈入自主化、智能化新纪元。
据了解,AI+骨科手术机器人以人工智能规划系统为核心,破解了传统骨科手术规划周期长、稳定性差、精度低等多项难题,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将术前规划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分钟级。
填补人工智能骨科机器人领域技术空白
骨关节炎为全球范围内致残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疾病负担持续加重。根据《柳叶刀》风湿病学子刊《Lancet Rheumatology》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0年全球骨关节炎患者达5.95亿人,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10亿,其中髋关节疾病作为重要亚型,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2023年临床指南,髋关节炎占症状性关节炎病例的12%-15%。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手术需求显著增长。市场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全球人工关节置换市场规模将以7.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2030年手术量较2020年预计增长156%。
作为骨关节炎终末期治疗的核心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自1962年Charnley型人工髋关节问世以来,历经60余年技术迭代,目前已成为骨科领域最成熟的外科术式之一。据《Journal of Arthroplasty》2023年统计,THA术后10年假体存活率已达95%以上,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价为“20世纪最成功的医疗技术革新之一”。通过将关节内病损的部位切除,置换为人工假体,以达到治疗髋关节病变、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的目的。而术中“假体安放的位置是否理想”是影响患者手术后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对此,长木谷“AI+数智骨科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深度整合人工智能规划系统与智能手术机器人平台,实现了从术前精准筛查、智能诊断到术中导航、术后评估的全链路闭环,构建了覆盖骨关节、脊柱、创伤等全骨科领域的数智化诊疗体系。
其中,搭载了人工智能规划系统的AI+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摒弃了传统手术中过度依赖医生个人经验与手感的不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外人工智能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空白。AI+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创性实现了“三维重建—智能规划—精准执行—数智评估”全流程一体,打破传统骨科手术各环节割裂现状。该机器人支持髋、膝、脊柱等多部位手术,兼容复杂解剖结构,不仅解决传统手术“慢、难、险”痛点,同时实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全场景覆盖的临床普适性。
技术已在全国超千家三甲医院落地
据悉,该手术机器人所搭载的人工智能手术规划系统,也是全球唯一一款同时获得国家药监局、美国食药监局(FDA)、欧盟CE及越南MOH四大权威认证的AI+骨科治疗类三类创新医疗器械。
该系统深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基于患者术前CT数据,可在5-10分钟内实现个体化三维重建与智能化手术方案规划,大幅提高手术效率,颠覆了传统手术依赖经验与术中反复试模的局限,实现术前精准锁定假体型号、虚拟预演全流程操作,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同时减轻了医生在术前需大量配备不同假体型号、配套不同假体工具的压力,通过人工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医生在术前便可以获得精准的假体型号,模拟完成手术操作的全流程,避免了传统需要打开患部关节后反复试模增加的手术时间,规避了特殊病患配备假体无适合的意外发生。
其全球首创的多体位动态力学分析模型突破传统机器人静态定位局限,可实时模拟人体运动状态,结合亚毫米级导航定位与多模态感知机械臂,实现假体植入位置和角度的亚毫米级精准控制,从根源降低假体整合障碍及远期磨损风险。2024年12月,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入选2024年国家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
记者从长木谷获悉,目前该技术已落地全国超千家三甲医院,并赋能贵州、西藏、甘肃等偏远地区,通过人工智能复刻顶尖专家经验,将复杂手术标准化、精准化,让基层医生快速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大病不出县”国家战略落地,每年助力数万名患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