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贷是节水项目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日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两手发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和激励政策,进一步深化节水领域政银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做好与绿色金融政策对接,推广“节水贷”“取水贷”“水权贷”等融资服务,不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节水发展力度。
近日,水利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节水政策法规标准更加完善,管理效能显著增强,全国用水总量严格控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5年下降1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非常规水利用规模达到300亿立方米以上。
《意见》明确,要健全金融支持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如何吸引金融、财税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镇节水项目?
张旺认为,应深化节水领域政银合作机制。水利部门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统筹协调政策制定、项目筛选和风险防控,搭建金融支持节水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和共享项目库数据、企业信用评级、项目资质、用水权交易等信息。地方政府可探索成立节水产业金融支持工作组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协调节水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由财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成,统筹节水产业的金融支持工作,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节水重点领域有效融资需求。”张旺表示,针对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各细分领域,摸清各领域融资需求,按紧迫程度、重要程度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节水重点发展项目库,明确优先支持方向,建立动态需求清单,按时更新节水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有针对性给予信贷支持。
“节水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不仅关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是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张旺认为,从市场角度看,培育和发展节水市场,有利于提高节水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让节水有利可图。
“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加快完善节水水价形成机制,全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水费支出占成本支出的比重,在城镇管网供水中合理制定和征收阶梯水价,积极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激发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张旺说。
张旺认为,同时,要积极开展节水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鼓励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支持开展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研究,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节水技术系统集成,围绕行业技术难点加强协同攻关,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形成节水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节水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着力形成用水定额、节水认证、水效标识、产业统计等标准体系,规范和促进节水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节水产品装备供给。推动重点领域用水设备更新和用水产品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大力推动公共机构和场所普及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产品,促进节水产品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强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完善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工程设施,提升非常规水利用规模。”张旺说,“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和生产,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节水产品装备供给体系,制定国家节水产品认证目录并纳入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加强节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失效标识管理制度,加强节水产品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张旺补充,建立健全市场化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拓展合同节水管理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发展合同节水管理+用水权交易等“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完善节水服务产业链,培育系统集成节水诊断、设计、装备、建设、运维的节水服务机构,全面提升节水服务市场竞争力。(实习生胡育文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