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记者留意到,十项措施涉及降准、降息等,将逐步公开并实施。
“十大政策涉及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各种类型,可谓是精锐尽出。其分工明确,各自针对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发挥‘1+1大于2’的扩大效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连平认为。
连平表示,年内存准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三季度很可能还有0.25~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降准等数量型政策工具力度较大
记者了解到,央行本次推出的十项措施有三大类:数量型政策,通过降准等措施,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价格型政策,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的利率,同时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结构型政策,完善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等领域。
“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政策工具力度较大。”连平表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同时,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降至0%,目的在于为汽车、设备等“两重两新”消费和投资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连平表示,价格型政策力度相对适中,留有余地。一方面是前期政策下调成果还在消化过程中;另一方面,待美联储明确重启降息进程后,政策空间打开,相关利率还可以相机进一步发力。
“结构性政策工具涉及面广,综合效应不容小觑。”连平提到,十大政策中,与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相关的就占了六项,有的是对原有利率和额度的重新调整,有的是全新设立。尽管就单项来看,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但考虑到这六项政策覆盖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中的很多难点、痛点,其效用叠加起来将会非常可观。
我国存准率可降至1%~5%之间
“当前我国存准率下调非常及时,下调存准率有促进内需恢复、加快结构调整等多重作用。”连平表示,从宏观层面看,需要通过下调存准率释放更多流动性,满足当前投资消费扩张与信心修复的资金需求。从微观层面看,拥有充裕资金配置资源的金融机构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链条,增强货币创造功能,发挥更大的货币乘数效应,有助于加快对国家重大建设、普惠金融、中小微民营企业、房地产、消费市场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速度;增强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供给能力,支持财政发力与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缓解部分民企、房企、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流动性紧张问题,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
“年内存准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连平表示,此次降准前,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存准率为6.6%。降准0.5个百分点后,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以目前我国的经济体量、增长速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流动性状况、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来测算,我国存准率可以降至发达国家大多数1%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大多数5%之间的水平,甚至低于5%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至少还有2-2.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连平表示,就2025年来看,加上本次降准,实际总的降准幅度以0.75-1.0个百分点为宜,目的在于释放更多中长期资金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三季度很可能还有0.25-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