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优先。
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一项针对2189家中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营商环境相关的59项测评点中,中国在电子支付、获得电力、技能培训等领域的1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在建筑许可、供水、互联网连接、创新等指标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其中,对于上海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首次引入企业调查项目
2023年5月,全新的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营商环境成熟度(Business Ready)对外公布,围绕三大支柱,即监管框架、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以及在实践中的效率,评价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这一新体系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首次引入企业调查项目,企业调查结果将和专家咨询结果一起构成最终评价的数据来源。
作为本次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项目的合作伙伴,普华永道中国按照世界银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2189家中国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这些样本企业包括14个不同行业的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地域分布覆盖全国六大片区。
这也是世界银行首次将企业感受度纳入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在整个营商环境评估中分值占比约为27%。
在这2189家企业中,单独分析58家上海企业的调查数据发现,上海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比如,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上海市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上海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在市场公平竞争方面,世行考察企业更换互联网提供商的感受度,上海市企业该项感受度得分为96.2;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上海市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为100。这些测评点均已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作为所有企业运行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供电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清研集团总经理朱琪分析,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早一天通电就早一天投入生产,相当于节约了成本;对于半导体等高精尖行业,稳定的电力供应更是企业生产的必要保证。
“报告显示,上海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这意味着上海电力供应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背后,离不开上海不断完善的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调度能力,更离不开相关部门对企业在电力供应、调度、检修等方面的贴心服务。”朱琪说。
此外,上海的纳税时长、贷款申请时长、互联网稳定性、仲裁可替代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便利性等测评点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近十年来,上海主动对标包括世界银行评估体系在内的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大力修法立规。从2018年起,上海持续在年初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如今已升级到8.0版。
记者注意到,今年发布的行动方案8.0版中,将“企业感受”作为题眼,同时进一步对标世行标准,在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公用基础设施服务、劳动就业服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纳税、解决商业纠纷、促进市场竞争等10个方面持续优化,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所所长钟刚指出,根据企业反馈数据,上海企业在更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方面的满意度高达96.2分,不仅彰显了上海公共基础设施的全球领先地位,也反映了公共服务领域竞争生态的整体健康度及监管机制的高效性。
钟刚强调,上海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执行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市场监管部门成功查处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行政性垄断案件,有力推动了竞争执法工作的深入发展。
“在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框架上,上海采取了多项举措以强化审查监督保障,包括制定关键领域的公平竞争审查细则,发起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专项治理行动,并通过交叉检查确保执行力度,同时设立并公开公平竞争审查的举报渠道,增强了公众参与度。”钟刚表示,此外,上海还致力于提升执法透明度,发布合规指导,有效降低了企业因转换服务而产生的成本负担。
钟刚进一步指出,上海在市场竞争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模式。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能显著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优质商品、就业机会以及提升民众收入水平,“上海在此方面积极作为,不仅提升了法规质量,还清理了超过100项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地方标准,其中浦东新区更是先行先试,推出了全国首部关于公平竞争审查的管理措施”。
对于未来提升企业体验感,钟刚建议,上海应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利用智慧监管技术,针对新兴行业和领域实施前瞻性监管策略,旨在实现监管架构、公共服务效能与效率的最优平衡。同时,应将公平竞争审查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放,增强基层监管力量,确保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和企业的满意度。
据悉,上海近期还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针对8.0版营商环境方案进一步聚焦重点、加力攻坚,切实提升企业感受,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