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东海证券与东海基金同步发布高管变动公告,原东海证券执行委员会主任(总裁)杨明、执行委员会委员高宇相继辞职。其中,杨明同时卸任东海基金董事长职务。这一人事震荡引发市场关注,尤其结合东海基金2024年多只产品持续亏损、规模缩水的现状,投资者对其未来经营稳定性产生担忧。

图片来源:公告原文
杨明任期内,公司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东海证券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92亿元,2024年虽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0.23亿元,与2022年的1.34亿元相比累计降幅达82.44%。细分业务中,投行业务收入两年锐减57.68%,资管业务虽增长22.87%,但规模占比仅为2%。
东海基金的情况更为严峻。2024年财务数据显示,东海基金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至6438.74万元,但净利润仍亏损436.36万元。旗下多只混合型基金业绩低迷。例如东海科技动力混合基金亏损21%,规模缩水46%至0.16亿元;东海核心价值精选混合基金亏损17.18%,规模缩水57%至0.03亿元。东海美丽中国灵活配置基金实现盈利14.52%,但其规模仅0.19亿元。
东海基金的产品线呈现显著结构性矛盾。截至2024年末,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达99.4%,前十大产品中9只为债券型,其中东海祥泰三年定开债规模81.71亿元,年化收益仅2.43%。权益类产品则深陷“迷你基金”困境,8只权益产品中7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
合规层面,东海基金及母公司东海证券近年屡遭监管警示。2024年4月,江苏证监局指出东海证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架构不合理、投行项目包销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杨明作为总裁被认定负有管理责任。追溯至2021年,东海基金曾因协助发行人违规操作债券交易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警告。
市场分析认为,东海系若想重获投资者信任,需从根本上改善合规管理、优化投资策略,并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然而,高管频繁变动与遗留的业绩包袱,或使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