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主流消费区间。比亚迪、吉利、宝骏等车企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而传统燃油车阵营则以成熟稳定的辅助驾驶系统应对冲击。这场油电技术路线的较量,既是硬件堆料与实用性的交锋,也是续航里程与使用场景的博弈。那么,消费者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作出理性选择?
信息时报记者马续丽王颖婷
10万级别智驾配置燃油车纯电车谁更强?
记者发现,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中,10万元级车型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细分市场中的燃油车与纯电动车,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方面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技术逻辑与发展路径。
纯电车型依托电子化架构的天然优势,以“全场景覆盖”为目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数据驱动算法实现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例如,只需7.88万元的比亚迪海鸥智驾版,搭载了驾驶辅助三目版智驾系统,配备29颗传感器,包括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12个摄像头,支持高快领航、下车泊入、盲区监测等27项驾驶场景,辅助驾驶水平可媲美20万元级车型;宝骏悦也Plus 2025智尊版官方指导价10.38万元,不仅标配灵眸智驾2.0 Max系统,还支持城市记忆领航功能,在智能泊车方面表现出色,可覆盖3000多个场景,有效解决了用户日常泊车的困扰;蔚来全新品牌firefly萤火虫首款同名车型起售价11.98万元起,支持智能领航辅助NOP功能,能覆盖99%的高速及城市快速路,让驾驶更加轻松便捷。
反观燃油车型,其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发展上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重点放在“安全稳定”与“成本控制”方面。据了解,吉利星瑞东方曜惊鸿版官方指导价9.97万元起,全系标配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涵盖全速自适应巡航、城市预碰撞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多达11项的主动安全功能,具有不错的性价比;全新探岳L售价为17.69万元起,搭载了一汽-大众与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联合开发的IQ.Pilot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实现0公里~130公里/小时的预测性自适应巡航,还有智能拨杆变道、智能加塞应对、智能泊车辅助等功能,适合复杂路况下的安全驾驶。
从技术路径来看,纯电车型的智能驾驶更注重对“未来潜力”的挖掘,其硬件预埋与OTA升级能力为后续功能的扩展和优化预留了充足的空间。这种技术路线使得车辆在售出后,依然能够通过软件升级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的体验,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而燃油车型智驾则强调现有技术的优化与整合,由于其电子电气架构多为传统的分布式ECU设计,算力分散且通信延迟较高,难以像纯电车那样轻松应对智能驾驶所需的海量数据处理和实时传输需求。因此,通过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深度挖掘和合理搭配,在保障安全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成为燃油车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务实选择。
续航、补能方式仍是基本考虑因素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当下10万元级汽车市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是,由于纯电车型与燃油车型不仅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续航与补能方式的不同,更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边界,左右着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据了解,纯电车型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始终绕不开续航与补能的限制。目前,10万元级纯电车型标称续航普遍为300~500公里,但实际使用中受低温、高速行驶影响,续航缩水可达20%~30%。即便快充技术可将电车30%~80%充电时间压缩至30分钟,但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问题仍然存在。有电车车主表示:“我的电车在冬季满电续航不足300公里,长途驾驶每200公里就需要找充电站。”
燃油车型则有着“即加即走”的便利性。以全新探岳L的1.5T车型为例,其综合油耗仅为6.7升/100公里,拥有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可消除用户的里程难题。这种续航优势让燃油车用户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无需担忧电量耗尽,尤其适合长途自驾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加速推进超充网络建设,部分车企已开始规划800V超充设施的布局,未来充电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燃油车领域也在探索混动技术与智能辅助驾驶的深度融合,以降低能耗。随着新能源基建的完善与燃油车技术的迭代,两者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使用边界或许会逐渐模糊,但现阶段,消费者仍需结合自身出行需求,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观点
回归“场景适配” 找到自己的需求
事实上,选择智能辅助驾驶汽车的本质,是技术特性与生活场景的适配。据了解,如今纯电车型的核心用户集中于两类群体:一是日均通勤50公里以内、具备固定充电条件的城市用户;二是科技发烧友,青睐高阶功能带来的体验升级。燃油车型更适配长途驾驶者与保守型用户,而且二手车保值率亦是油车优势,目前3年车龄燃油车残值率约为50%~60%,而电车仅为30%~40%。
业内人士认为,10万元级智能辅助驾驶汽车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路线与用户需求的深度适配。电车以算法创新重构出行体验,油车以稳定可靠捍卫实用主义。消费者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以场景化需求为核心,在续航、智能、成本三者间寻找平衡。毕竟,真正的“智能”不在于硬件参数的堆砌,而在于技术与生活的融合,唯有适合自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