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梳理,今年“五一”假期,有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推出了“五一”理财攻略,助力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部分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在收益表现、策略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新特征。具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短期高收益产品发行密集,且多聚焦于中低风险领域,实现收益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推出高收益产品及多元化产品,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近期市场整体收益表现良好,为银行推出较高业绩基准产品提供了收益基础。同时,理财子公司也利用这一契机,通过提升业绩比较基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规模;二是假期资金流动性增强,投资者有闲暇时间对产品有更多关注度,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能够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抢占市场份额。
产品收益亮眼
策略结构双优化
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推出了“五一”理财锦囊。在市场参与度方面,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农商行较为积极。据悉,多家银行设置假期收益确认节点,一般情况下要求4月30日17:00前完成购买,5月6日以4月30日净值确认份额,确保假期收益覆盖。
从收益情况来看,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针对“五一”假期推出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历史业绩普遍较高。例如,招银理财在“五一”小长假前夕重点宣传了该公司推出的多款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在R1、R2,部分理财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可达3.4%;平安理财一款最短持有期为7天的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达5.04%,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5.32%,另一款最低持有14天的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达6.12%,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6.02%。
同时,虽然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仍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为主,但在产品设计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尤其在期限设置和底层资产配置方面更为灵活。其中,期限设置覆盖全周期,既有开放式灵活申赎产品,也有最短7天至1年不等的持有期产品,兼顾流动性与收益稳定性。风险等级方面,R2级中低风险产品依然占据市场主流,契合大众稳健理财需求。
从投资策略来看,各银行理财子公司进行了差异化布局。例如,工银理财推出纯固收产品及优先股策略优选系列;中银理财在纯固收基础上,新增固收增强双债策略和信用精选产品;信银理财则聚焦ESG投资策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不同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期限、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益等存在差异,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多元化产品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提高转化率。同时,结合“五一”假期推出高业绩基准产品,可以契合用户在假期期间获取理财收益的需求,可借此获取更多客户与资金。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断加强资产配置能力、推出多样化产品,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投资者参与度提升
市场规模有望增长
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银行理财市场的吸引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一季度市场规模略有波动,但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6.73%,市场参与度和认可度持续攀升。同时,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稳健理财属性持续凸显。
截至3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产品已达4.06万只,同比增长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41%,较2024年末减少0.81万亿元。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银行理财的收益优势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理财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持续扩容。
周毅钦认为,面对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产品,投资者也应理性看待。这一指标由管理人综合市场、产品特性等因素测算,可作为投资参考,但并非收益承诺,实际收益会受多种变量影响。因此,投资者需摒弃对预期收益率的依赖,在选择产品时主动评估风险,充分认识净值波动可能,树立“买者自负”的理财观念。
杜娟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合理评估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匹配产品。避免因产品选择超出风险承受范围而蒙受损失;二是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对产品的底层资产、申购赎回、费用等各项设置有清晰理解,避免因误解而造成损失;三是加强理财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盲目投资,逐步建立自身的理财规划,合理配置资金,注意平衡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