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管理防范转包、分包业务风险”的提示,并提出三大工作要求。
一直以来,收单外包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及备案情况受到从业机构的普遍关注。经梳理,截至5月6日,已有超3.3万家外包机构完成备案,涉及聚合支付机构超700家。从2025年维度来看,年内完成备案的外包机构达972家,其中聚合支付机构10家。
加强对外包业务规范管理
所谓“收单外包服务机构”,是指经市场监管机构或国家有关机关批准成立的,接受收单机构委托、承办收单非核心业务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等合法设立的机构。其业务类型包括聚合支付技术服务、特约商户推荐、受理标识张贴、特约商户维护等。
近期,协会收到某商户举报后调查发现,为其提供服务的外包机构通过现有商户拓展新商户的方式展业,存在将外包业务转包、分包的行为。协会提示认为,收单机构、外包机构应严格按照遵循相关监管及自律制度要求,切实加强对外包业务的规范管理,依法合规经营展业,严禁转包、分包业务,切实维护收单市场良好秩序。
同时,协会提出三大工作要求,一是收单机构要持续加强外包机构及其业务管理;二是收单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外包业务风险管理;三是外包机构要严格落实自律管理要求合规展业。
协会强调,收单机构与外包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前,应对外包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审慎选择合作外包机构,依法合规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并建立外包机构风险管理制度及日常监测机制,每年对有关外包机构至少开展一次独立的安全评估,并形成报告存档备查,对风险较高的外包机构采取警告、扣缴违约金、停止业务新增直至终止合作等处置措施,对于未遵守相关协议约定的,应立即中止合作。将存在风险的外包机构及时纳入行业信息共享,实施行业联合惩戒,有效发挥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作用。
“外包机构应遵循展业必备的原则,积极通过支付清算协会备案。”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外包机构的规范经营变得愈加重要,外包机构若违反监管制度和自律规范,会扰乱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增加收单机构商户管理复杂度,加剧支付风险管理压力,严重影响收单服务安全,支付清算协会加强对外包机构监管力度,有利于维护收单市场良好秩序。
持续严监管态势
近年来,支付清算协会对于收单领域的规范在持续加码。比如,2020年8月份,《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发布;2023年5月份,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对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外包机构、清算机构涉及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提出多项监管要求,其中要求收单机构存量合作外包机构应100%备案;2023年11月22日,协会发布关于修订《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登记及风险信息共享办法》的通知等。
“预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会持续呈现严监管态势。”易观千帆支付行业咨询专家胡精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预计常态化监管深化,支付清算协会已启动外包市场检查,未来或重点打击虚假商户等行为。二是分级分类管理,如对严重违规外包机构(如涉赌、洗钱)直接纳入黑名单。三是责任链条压实。例如上述风险提示中提及将存在风险的外包机构及时纳入行业信息共享,实施行业联合惩戒,在未来严监管中或将发挥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作用。
“未来持牌机构应切实履行收单业务主体责任,加强合作外包机构管理,督促存量合作外包机构按期完成备案,确保全量备案。”在刘斌看来,不能成功备案的外包服务机构,后续将无法与持牌机构开展收单外包服务。
胡精华认为,备案制是支付产业“穿透式监管”的重要环节,通过资质认证与名单公示,推动收单服务外包行业从“野蛮扩张”转向“精耕细作”,长期利好市场健康度与用户信任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