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是蓝海,还是泡沫?这个问题在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狂飙中显得愈发尖锐。
走进乐聚机器人的办公室,工程师正反复调试着“夸父”机器人的抓握角度、行动姿态……这些“钢铁之躯”行走时发出的细微摩擦声,正叩击着行业的终极命题——究竟要证明自己是科技泡沫,还是开启蓝海时代的钥匙。
在采访伊始,乐聚机器人CEO常琳便撕开这层窗户纸,当行业估值冲破万亿元,质疑声不断之时,反而更需要回答“人形机器人到底有没有价值?”
从汽车工厂里不知疲倦的“机械劳工”,到未来即将叩开家庭大门的“全能助手”,乐聚机器人用交付量给了一个答案。今年1月,乐聚机器人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3月交付量翻了一倍。“我们一直在坚持怎么让人形机器人更加有用的原则。”常琳直言。
当“夸父”在米兰时装周与苗绣非遗共舞,在汽车工厂完成拣选和搬运等工作,这些打破圈层的场景实验,正悄然重构着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坐标系——从工具到伙伴,从替代到共生,这一切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期《湾区创客说·发现独角星芒》栏目同步以视频记录此次调研活动,视频如下,以飨读者。
“拉动整个生态的上下游”
中国基金报:乐聚机器人参与了很多对外活动,大家都是什么样的反应?
常琳:伴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大众也开始以AI视角看待问题——大家更深刻地思考AI给我们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变化。我们也一直在坚持“怎么让人形机器人更加有用”这一原则,比如在一汽红旗的工厂里,乐聚机器人不停地工作。除汽车以外,还有大量的3C产品工厂、物流企业也在用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虽然现在还没有非常完善,但人形机器人已经在逐渐地走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基金报:乐聚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布局是怎样的?
常琳:我们一直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本体”公司,就是怎么能让机器人跑得好、走得快、耐用性好、使用寿命长,主要针对机器人“下肢”部分。这方面我们觉得做到了全国领先,甚至不比美国相关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差。
但当机器人进入到生产、生活中,它“上肢”的操作需要一些具身模型的能力,我们也在逐渐地在这方面进行补齐和加强。这其实也是产业的需求,在倒逼整个研发团队的变化。我们过去可能只有“小脑”和“本体”的研发团队,现在有一部分“大脑”的开发团队加入进来。
中国基金报:这一过程中需要去突破什么样的技术瓶颈?
常琳:乐聚机器人已经做到了国内全尺寸机器人交付量最多。从2018年做原型机到后来每年的迭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供应链、生产管理、销售渠道、内部管理等问题。这也是乐聚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仅有强大的底层技术、研发技术,也能够在前端保证我们客户的交付使用。
此外,我们也首次提出“人形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计划”。人形机器人已经被工信部定位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所以我们提出这一生态计划,其实是一个链主型企业的定位,来拉动整个生态的上下游。
人形机器人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它是一个基础件的概念。我们把机器人定义成一个通用的开发性平台,所有企业都可以去开发适配不同场景所需要的技能。现在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工厂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未来还会适配康养、家政等方向。
中国基金报:构建这样的合作生态会面临什么挑战?
常琳:主要挑战是如何把不同企业的需要很好地匹配到一起,这其实需要一个战略思想、指导原则。比如我们不太理解场景方的需要,场景方不了解机器人的边界,所以我们推出了双产品经理制,两方共同在场景下梳理出来短中长期下的诉求和规划。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需要一个观念上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中国基金报: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的速度怎么样?
常琳:人工智能的爆发是人形机器人从小众进入到热门状态的分水岭。大模型的通用性和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融合到一起,才让大家看到人形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的可能,并加速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进程。
中国基金报: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的难度更大的吗?
常琳:家庭场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要求更高,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和海尔、海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进行合作,探讨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各种可能性。
在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的隐私风险、安全性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会先从家政、康养等与人接触较少的方面进行布局,从简单的家务场景开始,近期已经在这些方面有成果出现了。最终可以进入家庭,我觉得可能在2028年之后。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看待市场对于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泡沫还是蓝海的争论?
常琳:这个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人形机器人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哪个方面,都可以证明这个行业是健康、可持续的。
现在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我觉得都很正常。随着机器人逐渐走进生产、生活当中,质疑将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会让这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创造价值。
中国基金报:乐聚是否有出海的计划?
常琳:这是必然要去做的。我们在国内市场的交付量已经是最多的了。三年后,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可能也会出现“内卷”,开始“价格战”。全球这么大的市场,应该需要我们的产品,就看谁能更先一步抢到。
中国基金报: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发展?
常琳:首先,深圳的汽车产业链非常齐全,这就可以逐渐进阶为人形机器人整个制造的产业配套。所以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讲,深圳有非常好的“土壤”,能快速帮助我们进行产品迭代。
其次,深圳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窗口,不仅能辐射国内,也包括了海外市场,可以获取非常国际化的信息,能帮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个行业。
中国基金报:请谈一下未来愿景。
常琳:我们的愿景一直非常明确,那就是“借时代之力,不贪时代之功,让全社会共享机器人便利”。我们所期望的就是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大家的问题,让大家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