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个“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市场大幅升温,新的文旅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假日经济”的火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抢抓节日消费旺季,促消费政策也在密集出台。
业内分析,“五一”假期消费亮点纷呈,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正逐步回暖、信心增强,也体现了消费模式的创新与多元化,彰显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消费增速仍有提速空间。
假期消费亮点频现
“五一”假期,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46594万人次,日均29319万人次,同比增长7.9%。其中:铁路客运量10170万人次,日均2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公路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同比增长7.6%;民航客运量1115万人次,日均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1.8%。
人员流动带来了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文旅市场红火。据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7%。
文旅部表示,从供给来看,各地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以多元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市场活力,为游客带来深度体验。同时,夜间文旅经济活力迸发,假期期间,纳入监测范围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夜间客流量7595.44万人次,同比增长5.2%。
“五一”假期,北京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实现双增长,全市接待游客总量1790.8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总花费209.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人少景美”的“京郊游”“小众游”备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1650.06万人次。旅游住宿需求旺盛,全市宾馆旅馆客房出租率为73%,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5月2日到4日,连续三天的单日出租率超过80%。
上海还以演艺经济为抓手,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假日期间,上海市共计举办660场营业性演出,服务观众约7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1%,票房收入约1.63亿元,同比增长59.41%。
“反向旅游”、乡村游是今年“五一”假期的一大亮点。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乡村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两成,携程度假农庄多地联营店入住率突破90%,在乡村采摘徒步、体验民俗文化、亲子康养等特色活动持续受消费者青睐。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分析,从需求侧看,消费者避免“人从众”的心态更为明显,从一二线中心城市向三四线甚至县城走,日后将愈发普遍。从供给侧看,高铁交通基建的完善,提高了三四线及县域市场与中心城市的直达性。另外,近年来下沉市场的旅游供给也在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级行政区共新增127家4A级景区,其中65%都分布于县城及县级市。
此外,入境游表现非常亮眼。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上海、深圳、义乌等地入境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38%、188%、60%。支付宝平台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0%。
近期发布的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全面助推提升入境游热度。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此前表示,入境消费增长潜力巨大,离境退税有助于降低境外旅客购物成本,是吸引和扩大入境消费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有利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升政策实施效能,推动离境退税销售额继续快速增长,为提振消费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随着签证、移民、口岸和消费支付便利化政策效应释放,国家和地方对外人文交流和旅游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入境旅游进入快速复苏的新通道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中金公司研报称,“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增速相较2024年国庆(4.5%)、2025年春节(5.4%)呈环比提速;各省市及线上平台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长线游、出入境游均有亮眼表现,同时品类上以旧换新备受欢迎,演唱会、潮玩等体验型消费亦表现较好。展望后续,继续看好消费提振政策逐步显效,全年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促消费政策持续加力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关键之举。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今年第二批8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继续大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五一”假期期间,以旧换新品类延续较好势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汽车、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5%、13.7%和10.5%,重点监测电商平台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表示,近期下达了今年第二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前两批一共下达超过1600亿元,后续还有1400亿元左右。还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抓紧出台各领域专项措施,指导限购城市针对长期摇号家庭和无车家庭等重点群体定向增发购车指标。
商务部也表示,将推出细化举措,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一是扩围提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三是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四是举办“购在中国”系列活动。
围绕促消费扩内需,各地也纷纷推出针对性举措。比如,《吉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从居民增收、减负到提升、培育消费质量等各环节都提出支持政策,在用好年度内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基础上,省级财政再安排2亿元,加力支持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广东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调,要全力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结合“五一”、端午假期推出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表示,面对外部冲击加剧,大力提振消费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促消费政策力度明显加码,4月社零增速有望维持6.0%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且后期仍有提速空间。当前除了以旧换新政策为代表的提供消费补贴外,促消费的关键仍是尽快推动楼市回暖,提振消费者信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提振消费不能仅靠刺激,还要推动改革完善制度,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三是大力发展文旅、医疗、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业,增加高质量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