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6日电(葛佳明) “五一”假期间,亚洲多数货币对美元开启强势升值模式。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亚洲多数货币兑美元短期升值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五一”期间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恢复,包括新台币、港币等亚洲货币兑美元出现“补涨”;二是亚洲地区出口商、险资等持有大量美元资产而未做汇率风险对冲,本币升值带动机构平仓或对冲美元头寸,加速资金回流本土市场,进一步推升本币升值;三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元、日元等货币在4月率先上涨,美元指数低位偏弱运行。
资金正加速从美元流出
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加速全球金融体系重构,资金正在美国与非美国家之间寻找再平衡,对以通胀、汇率、利率为核心的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离岸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上涨,5月2日涨幅超过600个基点,5月5日涨超100个基点,一度升破7.19关口,创五个月新高,两个交易日最大涨幅接近900点。
新台币兑美元近两个交易日升值近7%,涨破30关口,为2023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港元连续第二个交易日触及其允许交易区间的强端,盘中一度升至区间上限7.75。自5月2日美股收市后,香港金管局三度接钱累计注资1166.14亿港元。
此外,日元兑美元汇率5月以来升幅达1%,韩元兑美元涨幅达1.7%,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涨1.4%,新加坡元和印尼卢比兑美元涨幅均接近1%。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Jan Hatzius)表示,全球投资者正进一步调整其投资组合中美国资产的占比,对美元构成下行压力,美元或持续面临抛售压力。
哈祖斯解释,在过去几年中,因美国股市走势亮眼使得海外资金持续流入,美元估值被推高,海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美国资产占比过高。而一旦投资者开始减持,美元贬值压力将进一步放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非美投资者目前持有22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约占其投资组合总额的三分之一。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2022年以来,对于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亮眼背后是美元和美股同步强势。
从近期公布的美股财报数据看,科技股业绩表现仍然稳健,但多数科技公司均表达了对后续前景的担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业绩的影响或在下一季度显现,美股虽然反弹,但前景尚不清晰,使得投资者开始“逢高卖出”美股。
摩根大通表示,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亚洲各国长期以来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当前这些资产开始出现回流,构成了强大的外汇对冲压力,成为近期亚洲各国货币升值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降低了亚洲国家的进口成本,亚洲出口国的顺差或进一步扩大,也推动了亚洲各国货币的上行趋势。
美元下行趋势未逆转
中金公司研究部外汇研究首席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刘阳表示,2025年内美元的下行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的逆转,而市场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已经明显削弱,美元即使反弹,其幅度可能也会有限。
李刘阳解释称,美元在4月的大幅下跌基本计价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利空因素,而市场目前对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也位于较高的水平,如果5月的经济数据再次显示美国经济并未展现出严峻的下行风险,或者通胀数据受关税影响有所走高,那么市场可能会回吐目前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短期支撑美元。
但长期看,美国经济数据呈现出“喜忧参半”迹象。如果美国政府紧缩开支并造成需求减弱,那么市场对美国经济和财政状况的担忧可能不会很快消除,而这可能导致美元面临长期的压力,全球资产配置的再平衡可能才刚刚开始。
南华期货也在研报中表示,从中期基本面视角审视,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依旧低迷,其黯淡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这对美元持续走强构成了实质性约束。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也认为,美元的牛市可能已结束,未来将进入长期熊市阶段,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美元失去上行的支撑;二是,海外投资者正减持美国资产,美元的吸引力下降;三是,非美政府倾向于利用财政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促进了资本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