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5月6日报道称,美国教育部长5日表示,哈佛大学将不再获得联邦资助。这标志着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战斗”的严重升级。
报道称,数周来,特朗普政府一直与哈佛大学及其他高等学府争执不下,声称其对校园中的反犹太主义坐视不管,并拿预算、关税豁免和海外招生来进行威胁。
报道称,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在发布到网上给哈佛大学校长的一封信中说,哈佛“不应再向联邦政府寻求资助,因为联邦政府不会对其提供任何资助”。她声称,哈佛大学“未能遵守其法律义务、道德义务和诚信义务、透明度责任,以及任何表面上的学术严谨性”。
麦克马洪抨击哈佛大学
据界面新闻消息,上月,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正式起诉美国政府,要求政府恢复对该校的22亿美元研究资金拨款。5月初,麦克马洪还透露美国政府正在与哈佛大学谈判。
周一,麦克马洪在社交媒体上放出了给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的致信。信中严辞指责哈佛大学“系统性违反联邦法律”,质问“很多所谓学生是从哪里来的?是些什么人?他们怎么进入哈佛进入美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仇恨?”
麦克马洪抨击哈佛大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邀请有暴力行为且蔑视美国的外国学生进入哈佛、招生标准有猫腻、对白人学生搞种族歧视。
麦克马洪还认为哈佛大学受到民主党人操控,成为民主党左翼的意识形态阵地。她谴责该校选择民主党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时期的前商务部长潘妮·普利茨克担任董事会成员,在校园里推广普利茨克的左翼思想。
麦克马洪在信中通知,“哈佛大学无需再申请联邦政府资金,因为联邦政府不会提供。”她强调联邦政府不会再为哈佛大学拨款,哈佛大学可以依靠捐款和“大批有钱的校友们”成为一所完全私人出资的机构。
哈佛大学将与政府的“非法越权”抗争
据界面新闻消息,哈佛大学工作人员透露,除了麦克马洪的通知,该校还收到了联邦政府的另一封信,对哈佛大学提出更多要求、进行更大范围监管。上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已宣布将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
哈佛大学工作人员表示,该校将继续依照法律规定推动多元化、打击校园的反犹主义,但学校也将继续与政府的“非法越权”抗争。
哈佛大学在上月的起诉书中指控联邦政府的行为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大学的自主权,以及1964年《民权法》等多项联邦法律。
加伯在当时致全校师生的信中提到,在哈佛大学拒绝联邦政府的“非法要求”后,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胁迫行动。除了最初冻结的22亿美元拨款,美国联邦政府还考虑继续冻结10亿美元拨款、对哈佛大学展开调查、对国际学生教育做出威胁以及考虑撤销哈佛大学的免税待遇。
哈佛大学享受约9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美国政府此前已经宣布对拨款进行审查。作为私立大学,捐赠是哈佛大学的主要资金来源。2024财年,哈佛大学的营运费中有近40%来自捐赠,其余则依靠联邦和非联邦研究资金拨款、学生学费、校友及友人赠礼。
但联邦拨款在哈佛大学的研究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申请的学生贷款也来自联邦拨款。加伯已警告,哈佛大学的研究涉及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联邦政府的行动对患者、学生、老师、研究人员以及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地位构成“非常现实且严重的后果”。
截至2024年6月,哈佛大学收到的捐赠高达532亿美元,为全美大学最高。但大部分捐赠都附带具体要求,比如用于哪些项目和学院,不能随意使用。上月初,为准备“硬刚”联邦政府,哈佛大学从华尔街获得了7.5亿美元的贷款。
欧盟砸5亿欧元“抢人”马克龙:欧洲要做科学家的避风港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5日,一场名为“为了科学选择欧洲”的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法国与欧盟委员会在会上宣布,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减少对科研领域的资助之际,欧盟将设立一项总值5亿欧元的科研激励计划,吸引外国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前来工作。
此次大会是在巴黎索邦大学举行的,旨在鼓励全球的科研人员选择欧洲作为工作地点。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欧洲多所大学校长、研究机构负责人等出席了活动。

马克龙在会上表示,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来采取了一系列裁撤科研项目和削减科研经费的行动;没有人会想到,一个经济模式如此依赖自由科学的国家,会犯下这样的错误;而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必须成为一个科学家的避风港。他宣布,法国政府将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额外提供1亿欧元来吸引外国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

冯德莱恩也在会议上宣布,欧盟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5亿欧元资金,使欧洲成为一个吸引研究人员的地方。

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的科学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大幅削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削减气候问题研究经费,以及取消数百项涉及“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研究项目等。这一系列举动让在美的众多科研人士感到不安,其中不少人考虑离开美国。
4月18日,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该平台隶属“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目标是鼓励法国大学及科研机构接收国际科研人员到法国定居,并继续开展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参考消息、界面新闻、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