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刘四红)“五一”黄金周刚刚过去,多项数据显示,跨境游双向火爆趋势正在转化为实际的跨境消费活力。5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多家头部支付公司的交易数据发现,2025年“五一”假期,高铁出行、公共交通、餐饮“领涨”假日消费,此外,“双向奔赴”成为出游新特点,一方面内地居民“出境游”持续火爆,出境支付交易笔数增长显著;另一方面,外国人来华、港人北上同样火热,多项数据显示,外籍用户在境内消费笔数、金额都同比增长翻倍。
今年“五一”假期出入境旅游“双向开花”。正如5月6日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今年“五一”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089.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217.9万人次,较去年“五一”假期增长28.7%,单日出入境通关最高峰出现在5月3日,达229.7万人次。
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577.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2%,港澳台居民出入境400.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7.1%,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1%,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2.7%。共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45.6万架(艘、列、辆)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8.1%。
另从机构支付数据来看,来自Alipay+跨境服务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相比去年同期,入境游客用家乡钱包的消费金额和消费笔数都翻了一番;广东、上海、浙江依然是最热门目的地,新疆、福建、江苏、四川等地也广受欢迎。
另据微信发布的数据报告,今年内地居民境外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7%。中国港澳、日韩、东南亚地区增速较快,成为热门出境游目的地。同时,外国人来华、港人北上同样火热。微信支付外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前三天,外籍用户在境内消费笔数、金额同比都增长了近2倍。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假期,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华旅行和消费,来华扫货“买买买”成为跨境旅行的新趋势。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三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去年增长180%;其中,240小时过境免签国家用户通过“支付宝碰一下”消费金额环比4月同期增长近50%。
“中国制造”的各式商品,从文创纪念品、衣服鞋子到电子产品等,都成为来华游客扫货目标。义乌小商品市场、深圳华强北、广州国际轻纺城等中国制造特色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扫货。
另外,WeChat港币钱包数据显示,港人北上到内地消费笔数、金额同比去年假期均实现翻倍,新茶饮、新潮玩消费持续火热。除了北上广深和大湾区城市,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厦门、重庆、长沙等地也成为港人北上度假的热门城市;港人北上也冲得更远,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城市迎来北上港客。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五一”假期支付数据增长表现十分亮眼,交易笔数、交易金额等重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同时,在对外开放持续、外籍人士来华热潮背景之下,跨境支付同比大增,一方面反映“五一”小长假旺盛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支付优化的前期工作积累基础之上,支付工具的优化体验与高质量发展有力带动了消费增长。
支付数据当中,一线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延续过往的优良增长态势,这些城市本身就具备相对良好的支付基础设施;值得关注的是,二三线城市乃至一些偏远地区也迎来普增,表明支付优化工作的“增量扩面”正得到进一步深化,支付普惠性在更多地区实现有效延伸。苏筱芮认为,后续,建议相关支付机构抓住跨境支付、“家乡钱包”存在的发展潜力,研判跨境、家乡场景的重点支付场景,推动更多国家、地区民众享受支付带来的消费便利。